哲学中客观主义传统的核心直接来自于客观主义神话:世界由具有内在特性和相互间任何时候都有固定关系的不同物体组成。以语言学证据(尤其是隐喻)为基础,我们认为,客观主义哲学没能解释清楚我们理解我们的经验、思想和语言的方式。我们认为,这一问题的充分解释需要:
- 把物体看作我们与世界互动和我们对世界的投射相关的实体。
- 把特性看作是互动的,而不是内在的。
- 把范畴看作为通过原型定义的经验完形,而不是把它们看作通过集合理论严格固定和定义的。
我们认为,与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和人们理解自己语言和经历的方式有关的问题是经验问题,而不是先验哲学假设和论证。我们选择了隐喻和从这些问题可能的证据范围来理解隐喻的方式。我们关注隐喻是因为以下四种原因:
客观主义传统中对隐喻鲜有兴趣,语义学(客观意义)研究完全将隐喻排除在外,认为它与真理解释最不沾边。
但是,我们发现隐喻到处都是,不仅仪是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对于我们的概念系统来说,如此根本的任何现象对真理和意义的解释都不重要,这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观察到,隐喻是我们理解经验的最基本的机制之一。这与客观主义的观点不一致。客观主义认为,在意义和真理的解释中,隐喻只是外围的,在理解中最不起作用。
我们发现,隐喻可以创造新的意义、新的相似性,并因此定义一个新的现实。这样的观点在标准客观主义中没有立足之地。
# 常规隐喻的客观主义解释
我们讨论的许多事实在客观主义传统中早已为人所知,但是,我 们对其给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
客观主义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我们看作是构建我们日常概念系统 的常规隐喻概念。对于他们来说,隐喻仅仅是语言问题,根本没有什么隐喻概念。
客观主义认为,我们看作隐喻概念的例子(例如,“我们无法消化所有这些事实”中的“消化”)中的单词和词组根本不是活隐喻。对于他们来说,“消化”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字面(客观)意义:消化食物的消化 1,消化思想的消化 2。据此解释,“消化”会有两个同音异义字,像 bank(堤岸和银行)一样。
—个客观主义者可能会承认消化思想曾经是一个隐喻,但是,他会声明它不再是隐喻了。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死隐喻”,它已经约定俗成了,有了自己的字面意义。这就是说有两个同音异义的“消化”。
客观主义者可能会认为消化 1 和消化 2 有相似的意义,这种相似性是原始隐喻的基础。他会说这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字被用来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它曾经是一隐喻,成了语言惯例的一部分;把古老的隐喻意义看成新的字面意义,隐喻就消失了,固化了。
客观主义者注意到,作为死隐喻基础的相似性今天仍然能够觉察到。
根据隐喻的客观解释,最初的隐喻是种用法和说话人意思,而不是字面的客观意义。它必然会通过将通用说话人意义公式运用到此例子来产生(此处消化只指消化食物)在说一句有字面客观意义 M(M =我不能通过消化道中化学和肌肉的运动把他的思想转换成我身体能吸收的形式)的句子 S(S=“我不能消化他的思想")时,说话者想要给听话人传递说话人的意思 M'(M'=我不能通过心理活动把他的思想转换成我头脑可以吸收的形式)。
要使这种客观解释站得住脚,有两件事必须为真。第一,指思想的、说话人预期的意义 M'必须是客观賦予的意义,满足客观真理条件。换句话说,由于内在特性,下面的说法对于头脑和思想必须是客观真实的:
- 由于内在特性,思想必须是有形式、可转化、可被吸收进头脑的一种东西。
- 由于内在特性,头脑必须是能完成心理活动、转化思想、把它们吸收进来的一种东西。
第二,隐喻最初必须建立在 M 和 M'之间既存的相似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头脑和消化道必须有共同的内在特性,就像思想和食物必须具有共同的内在特性一样。
总结如下:死隐喻对“消化”的解释如下:
- “消化”最初指的是食物概念。
- 通过活隐喻,“消化”被转移到基于食物和思想之间既存的客观相似性的思想领域一个既存客观意义上。
- 最终,这一隐喻死亡了,隐喻的用法“消化思想"成了常规用法。因此,“消化”有了另一种字面客观意义,一种出现在中的意义。根据客观论解释,这被看作是给缺乏字词表达的既存意义提供词语的典型方式。所有这样的情况都被视为是同音同形异义词。一般来说,客观主义者必须根据同音同形异义观点(通常是弱同音同形异义观点)或抽象论观点探讨我们所有的常规隐喻数据。这两种观点都依靠以内在特性为基础的既存相似性。
# 客观主义解释的问题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常规隐喻的客观解释需要抽象论观点或同音同形异义的观点。而且,常规和非常规隐喻的客观解释是以既存的内在相似性为基础的。我们已经提出了详细的理由來反驳所有的这些观点。这些观点现在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重要性。它们不仅表明隐喻的客观论观点是不恰当的,而且表明整个客观论方案是以错误的假设为基础的。为了看清客观论隐喻解释究竟在哪些方面不恰当,我们來回顾一下我们反驳抽象论、同音异义和相似性观点之论据的相关部分,它们都跟客观论对常规隐喻的解释相关。
相似性观点
我们在讨论“思想是食物”的隐喻中看到,尽管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但是相似性本身不是内在的,而是。基于其他隐喻的,尤其是基于“头脑是容器”、“想法是物体”的隐喻和“管道”隐喻。“想法是物体”这一观点是实体通过本体隐喻在心理现象中的投射。“头脑是容器”的观点是由“里一外”方向的实体状态在认知能力中的投射。这不是想法和头脑的内在客观属性。它们是互动属性,反映我们凭借隐喻来设想心理现象的方式。
这同样适用于我们关于“时间”和“爱情”的概念。我们是分别从“时间是一个移动的物体”和“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来理解像“釆取行动的时间已经来到”和“我们需要预算一下我们的时间”这样的句了的。但是,在客观主义理论里没有这样的隐喻。这两个句子中的“来到”和“预算”是死隐喻,即同音异义字,是历史上从曾经的活隐喻派生而来的。这些曾经的活隐喻,一方面,必须基于时间和移动的物丨本之间的内在相似性,另一方面,必须基于时间和金钱之间的内在相似性。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种相似性不是内在的,是它们本身通过本体隐喻创造的。
对牵涉“爱情”概念的表达进行内在相似性分析更加困难,如,“这段感情不会有结果的”,“我们之间互相吸引”,“这段感情结束了”。“爱情”概念本身扦不是界定清晰的;我们的文化给我们提供/以常规隐喻來看待爱情经历的常规方法,例如,“爱情是一段旅程”,“爱是一种_然的力量”,等等,我们的语言反映了这些。但是,根据(基于死隐喻,或弱同音 [同形] 异义观,或抽象观)的客观主义解释,“爱情”概念必须依据内在属性,充分地明确界定,能够与旅程、电磁和重力现象、病人等具有内在相似性。这里,客观主义者不但必须承担声明爱情与旅程、电磁和重力现象、病人具有相似性内在属性的责任,而且,他还必须声明,爱情是通过这些内在属性充分明确界定的,这样,它们之间才会有相似性。
总之,死隐喻、具有相似性的同音异义字或抽象论的一般客观论解释都依赖于基于内在属性的相似性。一般来说,相似性确实存在,但它们不可能基于内在属性,这些相似性是概念隐喻的结果,因此,必须被视为互动属性,而非内在属性。但是,承认互动属性就与客观哲学的基本前提不一致,这就等于放弃了客观主义的神话。
客观主义的弃权:“这不是我们的事”
客观主义者剩下的唯一选择是放弃从相似性方面解释“消化”的“食物”和“思想”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包拈完全否认隐喻的存在),转向强同音异义观点。根据这种观点,“消化”会有两种截然不同、互不相干的意义,就像有两个不同的意义一样(踢悬空球和低角平底船)。正如我们在第十八章所看到的,同音异义观点是不能解释以下问题的:
内部系统性 外部系统性 隐喻已用部分的扩展 用具体经验构建抽象经验 “消化”的两种意义之间的相似性,是基于以食物隐喻来概念化思想的结果。
当然,一个客观主义衍学家或语言学家会承认他不能充分地解释这种系统性、相似性、以具体的东西来理解不那么具体的事物的方式。这可能一点也不影响他。毕竟,他可以声明,解释这些事物不是他的事,这是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文献学者或其他什么人的事。这跟弗雷格对“意义”与“思想”的区分以及刘易斯对“抽象语义系统”与“心理与社会现实”的区分,这样的传统一脉相承。他们可以声称,同音异义观适合于他们作为客观主义者的恰当目的,即对语言表达提供客观真理条件,并以此来对其字面客观意义作出阐释。他们认为,可以这样独立地来解释“消化”的两种意思,而不必解释系统性、相似性、理解等。从他们的工作观念来看,“消化”这一常规隐喻的使用仅涉及同音异义词,根本没有涉及隐喻,不管是死隐喻还是活隐喻。隐喻中,他们只认可非常规隐喻(例如,“思想是由廉价的灰泥组成的”和“爱情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品他们宣称,由于这些是说话人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句子字面客观意义问题,由它们引出的真理和意义问题,应该由上述说话人意义的解释来处理。
总之,对于常规隐喻唯一具有内部一致性的客观主义观点就是:常规隐喻的属性以及我们理解它们的方式,这些我们所主要关注的问题超出了他们的范围,他们坚持认为他们不为这种事情负责,此类关涉常规隐喻的事实与客观主义阐释方案或客观主义者所相信的一切会有任何关系。
这样的客观主义者甚至可能承认,我们对隐喻的调查研究恰当地表明,互动属性和经验完形事实上对解释人类如何通过隐喻来理解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即使承认这个,但他们基于下列原因仍然会继续忽视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鉴于他们的局限性,他们会简单地说,经验主义者只关心人类如何碰巧地了解事实,然而,客观主义者关心的不是人们如何将某事理解为真,而是个事物确实为真究竟意味着什么。
客观主义者的回应完美地突显了客观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根本不同。客观主义者的这种答复归结为是他们对“绝对真理”和“客观意义”的根本关切的電申,完全独立于任何与人类机能和理解相关的事物。与此相反,我们一直坚持,没有理由相信会有绝对真理和客观意义。相反地,我们坚持认为,只有结合人类在世界上的运作方式以及理解方式才有可能对真理与意义作出阐释。我们与这样的客观主义者完全不在同一个哲学世界里。
客观主义哲学与人类关切不相关
客观主义者认为可以对人类理解、人类概念系统及自然语言作出充分的客观主义阐释。我们跟这些客观主义者处在同一哲学世界,但却有着真正的分歧。我们已经详细地证明,常规隐喻遍布于人类语言和概念系统中,是人类理解的主要手段。我们已经提出要充分解释人类理解必须借助互动属性和经验完形。由于所有客观主义解释都需要借助内在厲性,其中大多数都需要借助集合理论来解释范畴化,因此,对于人类如何概念化世界,他们都不能给出更适当的解释。
客观主义哲学之外的客观主义模型
经典数学由一个客观主义世界组成。其中有相互区别明显的实体,比如数字。数学实体有内在属性,比如,3 是奇数,它们之间有固定的关系,比如,9 是 3 的平方。数理逻辑被发展起來就是为经典数学提供基础的努力的一部分。这也促成了形式语义学的发展。在形式语义学中用到的模型就是我们称作为“客观主义模型”的例子,这些模型切合其话语世界,在该话语世界中,存在区别明显的实体,这些实体有内在属性,实体之间存在固定的关系。
但是,真实的世界不是客观主义世界,尤其是这些与人类有关的方面:人类经验、人类制度、人类语言、概念系统。何谓死硬派客观主义者?那就是坚称存在一个符合真实世界的客观主义模型。我们刚刚论证了客观主义哲学从经验上来说是错误的,因为它对语言、真理、理解和人类概念系统作了错误的预言。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客观主义哲学对人类科学提供了不恰当的基础。尽管如此,许多非常有见解的数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已经设计了客观主义模型运用于人类科学。我们能说所有的这些都毫无意义吗?能说那些客观主义模型在人类科学中没有立足之地吗?
我们不作这样的论断。我们认为像数学实体这样的客观主义模型无须束缚于客观主义哲学。人们可以相信客观主义模型能够在人类科学中发挥作用,甚至是重要作用,而无须釆纳这样一种客观主义前提,即存在一个完全且精确适合真实世界的客观主义模型。但是如果我们排斥这一前提,客观主义模型还有什么用呢?
在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看一看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的一些特性:
- 本体隐喻是我们理解经验的最基本策略之一。每一个结构隐喻都有一套一致的本体隐喻作为其组成部分。用一系列的本体隐喻理解一个特定情境就是把实体结构强加于这种情境。例如,“爱情是一段旅程”把包栝起点、终点、路径、你在路径上行进的距离等在内的实体结构强加于“爱情”。
- 每一个结构隐喻具有内部一致性,并把一致的结构强加于它所构建的概念之上。例如,"争论是战争”隐喻把内部一致性的“战争”结构强加于“争论”概念之上。在我们只从“爱情是一段旅程”这个隐喻方面理解爱情时,我们把内部一致的“旅程"结构强加于“爱情”概念之上。
- 尽管用于同一概念的不同隐喻一般彼此之间并不一致,但还是有可能找到一组一致的隐喻。我们称之为一致隐喻集合。
- 因为每个独特隐喻内部一致。所以每种隐喻系列可以使我们依据明确界定的、相互间具有一致关系的实体结构理解情境。
- 一致的隐喻系列强加相互间具有一致关系的实体结构的方式可以由一客观主义模型表现。模型中,实体被本体隐喻强加,实体间的关系由结构隐喻的内部结构给出。
总之,试图依据这样的一致隐喻集合构建情境,部分地像是试图依据客观主义模型构建情境。忽略了隐喻的经验基础和隐喻隐藏的东西。
接下來,自然要问:人们是否真得从一系列一致隐喻方面思考,行动?这样做的一个特殊例子就是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中科学理论的制定。正规的科学理论尝试着不断扩展一系列的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但是,除了科学推理外,我们觉得人们在各种情境中,确实尝试着从一套一致的隐喻方面思考、行动。这些可以被视为人们尝试着把客观主义模型运用于经验中的例子。
人们有极佳的理由去依据客观主义模型,也就是说从一套一致的隐喻来看待生活情境。简单说,这一理由就是: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论出彼此不冲突的情境。就是说,我们能够为行为推断出不矛盾的期望和建议。具有一致的世界观,对你该做的事情有一套清晰的期望、没有矛盾,这是令人欣慰的,非常令人欣慰。客观主义模型有真正的诉求,是一个最有人情味的理由。
我们不希望轻视这种诉求。这种诉求与在你的生活中或者一系列的生活经验中寻找连贯性的诉求并无二致。拥有一个期望和行动的基础对生存很電要。但是将一个单一的客观主义模型强加于一些受限的情境并依据此客观主义模型顺利运作是一回事,而据此得出结论说这个模型是对现实的精确反映却是另一回事。为什么我们的概念系统对单一的概念没有连贯的隐喻是有充足的理由的,这一理由就是没有一个隐喻可以做到这点。每个隐喻只理解概念的一个方面,而隐藏了其他方面。只依据一套一致隐喻来操作就是要隐藏现实的许多方面。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成功运作似乎需要不断转换隐喻。对于我们来说,想要理解日常存在的诸多细节,使用许多相互不一致的隐喻似乎是必需的。
在人类科学中形式客观主义模型研究的明显作用是: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可以使我们理解人们如何依据一套一致的隐喻来进行推论和运作的能力。这是一种常见的活动,是需要理解的一个重要活动。它还可以使我们明白强加一个一致性要求会存在什么问题,会让我们明甶任何一套一致的隐喻都极有可能隐藏了现实无限多的方曲,这些方面只能由与此不一致的其他隐喻来突显。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想象,形式模型的一个明显局限是没有办法包含隐喻的经验基础,因此没有办法解释隐喻概念是如何让我们来理解经验的。这种局限的一个必然结果与计算机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來理解亊物这一问题有关。我们的回答是不能,因为理解需要经验,而计算机没有人的身体,没有人的经验。
然而,计算机模型研究还是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人类的聪明才智,尤其是在那些人们部分依据客观主义模型来进行推论和运作的领域。而且,目前计算机科学中的形式技术有希望提供表征那些不一致的隐喻集合的手段。这可能会使促使人们深刻领悟人们是如何依据连贯但不一致的隐喻概念来进行推理和运作的。形式研究面临的限制似乎是在概念系统的经验基础方面。
# 小结
我们总的结论是:客观主义方案不能对人类理解作出令人满意的阐释,也不能对以此阐释为基础的其他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阐释。这些问题包括:
- 人类的概念系统和理性的本质——人类语言与交际
- 人类科学,特別是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
- 道德与审美价值
- 通过人类概念系统的科学理解
- 以人类理解为基础的数学基础的任何方式
要恰当处理这些人类问题,互动属性、经验完形、隐喻概念这些经验主义用来阐释理解的基本要素似乎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