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所讨论的隐喻都是常规隐喻,也就是反映在我们语言中,建构我们文化普遍概念系统的隐喻。现在,将把注意力转向常规概念系统外的隐喻,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隐喻。这样的隐喻能够让我们对我们的经验有一种新的理解。因此,它们能让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日常活动、我们的知识和信仰有新的意义。

要了解这是如何发生的,让我们考察一下新的隐喻“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作品”。基于这一代人和这一文化的一员我们所经历的,我们个人觉得这个隐喻很有说服力、有洞察力、十分恰当。原因是它使我们爱的经历具有连贯性——它使经历具有意义。我们将说明新隐喻和常规隐喻以同样的方式使我们的经验具有意义:它们提供连贯的结构,强调某些事情,隐藏其他事情。

与常规隐喻一样,新隐喻也有蕴涵,它包括其他隐喻和字面表述。例如“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作品”的蕴涵来源于我们对何谓一件具有协作性的艺术作品的理解和经历。我们对作品和艺术的个人观点至少产生了新隐喻的下列蕴涵:‘

  • 爱是作品 Love is work.
  • 爱是积极的 Love is active.
  • 爱需要合作 Love requires cooperation.
  • 爱需要奉献 Love requires dedication.
  • 爱需要妥协 Love requires compromise.
  • 爱需要约束 Love requires a discipline.
  • 爱是共同责任 Love involves shared responsibility.
  • 爱需要耐心 Love requires patience.
  • 爱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Love requires shared values and goals.
  • 爱要有牺牲 Love demands sacrifice.
  • 爱经常性地带来挫折 Love regularly brings frustration.
  • 爱需要本能的交流 Love requires instinctive communication.
  • 爱是一种美的体验 Love is an aesthetic experience.
  • 爱本身具有价值 Love is primarily valued for its own sake.
  • 爱需要创造力 Love involves creativity.
  • 爱需要一种共同的审美观 Love requires a shared aesthetic.
  • 爱无法以公式实现 Love cannot be achieved by formula.
  • 爱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是独一无二的 Love is unique in each instance.
  • 爱是一种你是谁的表达 Love is an expression of who you are.
  • 爱创造一个现实 Love creates a reality.
  • 爱是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反映 Love reflects how you see the world.
  • 爱需要最大程度的诚实 Love requires the greatest honesty.
  • 爱可能是瞬间的,也可能是永久的 Love may be transient or permanent.
  • 爱需要资助 Love needs funding.
  • 爱从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产生一种共同的审美满足 Love yields a shared aesthetic satisfaction from your joint efforts.

在这些蕴涵中,有的是隐喻(如“爱是一种美的体验”);有的不是隐喻(如“爱是共同担当”),每一个蕴涵本身可能有更多的蕴涵。因此,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连贯蕴涵网络,整体而言,它要么符合我们爱的经历,要么不符合我们爱的经历。它符合我们爱的经历时,经验就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成为隐喻的例子。我们对这样—种隐喻的体验就是一种穿透整个蕴涵网络的回响,它将我们过往的爱之经验的记忆唤醒并关联到一起,同时也为未来的爱之经验提供一个可能的指南。

让我们更加明确“回响”(reverberation)在“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作品”的隐喻中的意义。

第一,隐喻突显某些特征,抑制另一些特征。例如,爱情积极的一面通过 WORK 在“协作工作”和“艺术作品”中的概念被置于前景。这需要掩盖爱情中被视作消极的某些方面。事实上,在我们常规概念系统中,爱的情感方面是几乎从来不会被视为在情侣的主动掌控当中的。甚至在“爱是一次旅行”的隐喻中,关系被视为一种不在这对夫妇的主动掌控中的交通工具,因为它会出轨、触礁、停滞不前。在“爱是疯狂”的隐喻中(“她让我着迷”,“她令我疯狂”),完全缺乏控制。在“爱是健康”的隐喻中,两人之间的关系是-个病人他们的关系正(“这是一个健康的关系”,“这是一个病态的关系在恢复”)。在这种文化中,健康的被动状态被转移到爱上。因此,在关注活动的各个方面时(如,“工作”、“创造”、“追求目标”、“建筑物”、“帮助”,等等),隐喻将重要的爱情经历组织起来,而这是常规概念系统做不到的。

第二,这一隐喻不仅蕴含其他概念,如,“工作”或“追求共同目标”,而且蕴含这些概念很具体的方面。例如,它不是随便的工作,如,在汽车装配线上工作。工作需要特殊的控制平衡和艺术创作的热情释放,因为被追求的目标不是随便什么目标,而是一个共同审美目标。尽管这种隐喻可能抑制“爱是疯狂”隐喻的失控方面,但是它突显其他的方面——位于艺术天才和疯狂之间的文化联系背后的几乎走火人魔的意义。

第三,因为这一隐喻突显重要的爱情经历,并且当它掩盖其他爱情经历时,它们具有连贯性,隐喻让爱有了一种新的意义。如果这一隐喻蕴涵的是我们爱情经历中最重要的方面,那么这一隐喻可以获得一个真理的地位,对于许多人而言,爱确实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品。正因为如此,这一隐喻就能产生一种反馈作用,指导我们在今后的行为中与这一隐喻保持一致。

第四,因为隐喻批准行为、证明推论、帮助我们确定目标,因此隐喻可能是恰当的。例如,某些行为、推论、目标是由“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作品”的隐喻决定的,而不是由“爱是疯狂”的隐喻决定的。如果爱是疯狂,我就不能集中精力去维系爱情。但是,如果它是工作,那么它需要活动:如果它是一件艺术品,它需要一种非常特殊的活动;如果它是合作的,那么它甚至需要进一步的限制和规定。

第五,隐喻对我所产生的意义一部分由文化决定,一部分与我过去的经历相关联。因为每一个我们所讨论的隐喻中的概念一艺术、工作、合作、爱——都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别,所以文化差异可能是巨大的。因此,“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作品”对于一个生活在 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国家的人和同时期一个生活在格陵兰岛上的爱斯基摩人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个人对工作和艺术也会持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同种文化内也有差异。相对于一对成熟的艺术家夫妇,“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作品”对于第一次约会的两个 14 岁少年而言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关于隐喻意义在同种文化内如何完全不同的例子,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一个与我们有着完全不同艺术观的人,看这一隐喻对他蕴涵着什么。有人不把艺术品当作艺术品,而当作一件摆设的物品;有人认为艺术只创造了一种幻觉,不真实。他们就会看到以下隐喻蕴涵:

  • 爱是一件被摆设的物品。 Love is an object to be placed on display.
  • 爱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人评判,让人崇拜。 Love exists to be judged and admired by others.
  • 愛创造了一种错觉。 Love creates an illusion.
  • 爱需要隐藏真相。 Love requires hiding the truth.

因为此人的艺术观不同,对于他来说,这一隐喻将有一个不同的意义。如果他的爱情经历和我们的非常相似,那么这个隐喻就会不合适。事实上,它非常不合适。因此,陚予我们经历以新意义的隐喩,不会赋予他新的意义。

隐喻如何为我们创造新意义的另一个例子得来纯属偶然。一名伊朗学生到伯克利不久之后,参加了一次我们两人中的一个举办的隐喻研讨会。他在伯克利众多令人奇妙的事中发现一个他听了一遍又一遍的表达,并把它理解成一个十分合理的隐喻。他将“我问题的解决(solution)”理解为大量的液体,起着泡,冒着烟,包含了你所有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么被溶解,要么沉淀下去,因为催化剂不断地(暂时)溶解一些问题并沉淀出其他问题。他非常灰心地发现伯克利的居民意识中没有这种化学隐喻。他可能会好起来,因为化学隐喻既美观又有远见。它让我们对问题有了一种新认识:问题永远不会彻底地消失,也不能被一劳永逸地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一直存在,他们只可能已被溶解,处于溶液当中,或者它们可能以固态形式存在。你最大的愿望是找到一种能溶解问题而又没有其他沉淀物析出的催化剂。因为你没有完全控制什么进人溶液(solution)当中(解决之道),你会不断地发现旧问题和新问题不断沉淀析出,现存的问题正在消解(dissolving),这部分是由于你的努力,部分却与你的努力无关。

化学”隐喻让我们对人类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它适合于我们的经验,即我们曾认为已“解决”的问题又反复出现。“化学”隐喻认为问题不是那种可以让它永久消失的物质。把它们当作可以被一劳永逸“解决”的东西是无意义的。按照“化学”隐喻的规律生活,我们将接受从来没有问题会永远地消失这一事实。不是将你的精力花在一劳永逸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将精力花在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来最长时间地消解你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又不能沉淀出更糟的问题。问题的再现被视为一种自然存在,而非你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的努力。已经失败按照“化学”隐喻来生活将意味着你的问题对于你来说有另一种不间的现实性。暂时的解决方案是一次成绩,而不是一次失败。问题是事物自然秩序中的一部分,不是要被“治愈”的无秩序。如果你按照“化学”隐喻所说来生活,你理解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行为方式将会不同。

我们把化学隐喻看成是隐喻力量的一个明显实例——即创造一种新现实,而不是仅仅为我们提供一种构建既存现实的方法。这毫不奇怪。我们从“争论是战争”隐喻的实例中获知,自然类型的活动(如争论)在本质上就是隐喻。“化学”隐喻揭示的是我们目前处理问题的方法的另一种隐喻活动。目前,大多数人依据我们称之为“难题”的隐喻去处理问题,所以在此问题是难题,通常有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问题一旦被解决,就一劳永逸了。“问题是难题”的隐喻刻画了我们当前的现实。转向“化学”隐喻则将勾勒出一个新的现实。

但是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绝非易事。“化学”隐喻的内在可能性是我们要注意的一桩事情,但是按照它来生活却是非常不同、更为困难的另一桩事。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有意无意地发现了数以百计的问题,并且我们通过“难题”隐喻不断地致力于寻求其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许多无意识的日常活动依据“难题”隐喻被建构,以至于我们不太可能通过有意识的决断简单迅捷地转向“化学”隐喻。

我们的许多活动(争辩、解决问题、预算时间,等等)在本质上是隐喻。刻画我们日常活动的隐喻概念建构了我们眼前的现实。新隐喻有创造一个新现实的力量。当我们按照隐喻开始理解我们的经验时,这种力量开始起作用;当我们按照它开始活动时,它就会变成一个更深刻的现实。如果新隐喻进入我们赖以活动的概念系统,它将改变由这个系统所产生的概念系统、知觉、活动。许多文化变革起因于新隐喻概念的引人和旧隐喻概念的消亡。例如,全世界的文化西化其实部分就是把“时间就是金钱”隐喻引入这些文化的这么一回事。

隐喻可以创造现实的观点与大多数常规隐喻观相悖。究其原因,人们习惯性地认为隐喻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而不是构建我们概念系统和我们各种日常活动的主要手段。单词不会独自地改变现实这一假设是非常合理的。但是我们概念系统的改变确实会改变我们的现实,影响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又如何依据这些感知来行动。

隐喻仅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并且只能描述现实的观点源自这样一个观点,即现实完全外在于并独立于人类如何概念化世界,好像对现实的研究就是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这种现实观——所谓的客观现实——忽略了现实中人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构成我们大多数经验的真实感知、概念化、动机、行为。然而现实的人的方面却对我们至关重要,并且因文化不同而不同,因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概念系统。文化也存在于物理环境中,有些是完全不同的一丛林、沙漠、岛屿、苔原、山脉、城市,等等。在每种情况下,我们都或多或少地顺利与一个物理环境互动。不同文化的概念系统部分取决于它们从中发展起来的那个物理环境。

每一种文化必须提供一种不同程度地成功应对它自身环境的方式,既包括适应环境,也包括改变环境。此外,每一种文化必须定义一种社会现实,每个人在其中担任有意义的社会角色,并据此进行社会活动。毫不奇怪,由文化决定的社会现实影响其物理现实概念。对于作为某种文化成员的个体而言,现实的内容是他的社会现实和塑造他的物质世界经验方式的一种产物。由于我们许多的社会现实是以隐喻来理解的,也由于我们的物质世界概念是隐喻性的,因此隐喻在决定我们的现实内容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次更新: 2/27/2023, 6:14:4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