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讨论连贯性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记住目的的作用。概念的隐喻构建,例如,争论“旅行”隐喻让我们掌握概念的一个方面。因此,当隐喻满足一个目的,即理解概念的一个方面,隐喻就起作用了。当两个隐喻达成两个目的时,目的重叠就对应隐喻重叠。我们认为,这样的重叠可以按照共享隐喻蕴涵和由它们建立的交叉隐喻对应来刻画。
在上一章,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知道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将要证明复杂的例子有着同样的机制。复杂性的原因有两个:
- (1)通常有许多隐喻在部分构建一个单一概念。
- (2)当我们讨论一个概念时,我们运用隐喻来理解的其他概念,这将导致进一步的隐喻重叠。通过进一步考察“争论”概念,我们可以分离出那些导致这种复杂性的因素。
一般说来,争论服务于理解之目的。当我们需要证明我们所谓显而易见的事物(即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与非显而易见的事物之间有联系时,我们就构建争论。通过把想法组合在一起我们做到了这一点。这些想法构成了争论的内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成了争论的起点。我们期望证明的事物是我们必须达到的目的。当我们朝这些目标前进时,我们通过建立联系取得进展。这些联系有紧有松,联系的网络具有全局结构。在任何论点中,某些想法和联系可能比其他想法和联系更为基础,某些想法会比其他想法更为显而易见。一个论点好坏将取决于它的内容、联系的强度、建立联系的直接程序、理解联系的难易度。简言之,不同的“争论”隐喻满足理解概念的下列不同方面的目的:
内容 | 基础性 |
进展 | 显著性 |
结构 | 直接性 |
说服力 | 清晰度 |
在上一章,我们知道“旅行”隐喻至少关注内容和迸展,“容器”隐喻至少关注内容,基于内容的逐步积累有一个重叠。但是,这两种隐喻满足更多的目的,并涉及更复杂的连贯性。通过考虑争论的第三个隐喻,我们可以知道:
一场争论是一栋建筑物
-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可靠论点的框架。 We've got the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
- 如果你不用可靠的事实支撑你的论点,所有的一切都将坍塌。 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 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pse.
- 他正试图用一些不相关的事实去支撑他的论点,但它仍然是如此的摇摇欲坠,一经批判,很容易瓦解。 He is trying to buttress his argument with a lot of irrelevant facts, but it is still so shaky that it will easily fall apart under criticism.
- 基于你所做的基础工作,你可以构建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论点。 With the groundwork you've got, you can construct a pretty strong argument.
被组合在一起的旅行隐喻、容器隐喻、建筑物隐喻关注“争论”概念的上述所有方面,如下所示:
旅行 | 容器 | 建筑物 |
---|---|---|
内容 | 内容 | 内容 |
进展 | 逬展 | 进展 |
直接性 | 基础性 | 基础性 |
显著性 | 说服力 | 说服力 |
清晰度 | 结构 |
下面是一些我们如何按照隐喻理解该概念每一个方面的例子:
- 旅行
-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涵盖太多的主题面。(进展、内容)这是一个绕圈子的论点。(直接性)
- 为了清楚地知道涉及什么内容,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进展、显著性)
- 容器
- 你论点中所有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但论点仍不透彻。(内容、进展、清晰度)
- 这些想法构成了其论点的坚实内核。(说服力、基础性)
- 建筑物
-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论点基础,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可靠的框架。(基础性、说服力、结构)
- 我们现在已经建构了大部分论点。(进展、内容)
通过前面的章节,我们知道旅行和容器都界定面,这是“旅行”隐喻和“容器”隐喻重叠的基础。一栋建筑物也有一个面,换言之,地基和外壳这使其与“建筑物”隐喻的进一步重叠成为可能。在每一个案例中,面都以不同的方式界定内容:
- 旅行:路线所界定的面的“涵盖范围",内容即是争论所涵盖的范围。
- 容器:内容在容器内部,其边界是由面界定的。
- 建筑物:面是外壳和地基,它决定建筑物的内部。但是,建筑物隐喻不同于容器隐喻,内容不在室内;相反,是基础和外壳构成内容。下面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你的论点根基没有足够的内容去支撐你的主张”和“你的论点框架没有足够的实质内容去承受批评质疑”。
我们把这些面称为“界定内容的面”。
“界定内容的面”的概念不足以解释我们发现的隐喻间的许多连贯性。例如,有一些基于“深度”概念的隐喻重叠的实例。因为深度的界定和面有关,我们可能认为每一个界定深度的面和界定内容的面的隐喻一样。但是,情况并非总是这样,如下例所示:
- 这是一个浅显的论点;它需要更多的根据。(建筑物) This is a shallow argument; it needs more foundation. (BUILDING)
- 我们已经非常全面地研究过这些论点了。(旅行) We have gone over these ideas in great depth. (JOURNEY)
- 你还没有触及最深刻的要点一处在论点的核心处。(容器) You haven't gotten to the deepest points yet-those at the core of the argument. (CONTAINER)
在“建筑物”隐喻和“旅行”隐喻中,界定深度的面是地平面。在“容器”隐喻中,还是容器表面起决定作用。
旅行 | 容器 | 建筑物 | |
---|---|---|---|
界定内容的面 | 路线产生面 | 容器的表面 | 地基和外壳 |
界定深度的面 | 地平面 | 容器的表面 | 地平面 |
在继续探讨连贯性之前,有必要区分在这里起作用的两个不同深度的概念。在“建筑”隐喻和“容器”隐喻中,较深的那一个是较主要的。争论最主要的部分是最深刻的部分,即基础和核心。但是,在“旅行”隐喩中,深刻的事实却是那些不明显的事实。非表面的事实不能直接看到;我们需要深人探究它们。争论的目的包括涵盖某些主题(以“把盖子盖上”结束争论),另外,在适当的深度涵盖主题。争论的进展不仅是涉及一个涵盖主题的问题,它也要求我们充分地、深入地探究它们。以要求的深度去探究这些话题是旅行的一部分:
- 当我们更深入地探究主题时,我们发现 ... As we go into the topic more deeply, we find ...
- 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在一个更深的层面探讨问题的紧要关头了 We have come to a point where we must explore the issues at a deeper level.
因为大多数旅行都是在地球表面,正是表面决定将要谈及的主题的深度。但是,当我们深入地探究任何一个主题时,我们会在后面留下一条足迹(一个面),就像我们整个旅行中一样。正是通过我们留在身后的这个面使我们能以一定的深度涵盖一个话题。这解释了下列表达:
- 我们将深入探究各种各祥的主题。 We will be going deeply into a variety of topics.
- 再往后我们将深入讨论这些问题。 As we go along, we will go through these issues in depth.
- 我们现在已经在适当的层面谈及了所有的主题。 We have now covered all the topics at the appropriate Levels.
因此,深度的隐喻方向相当于“建筑物”隐喻和“容器”隐喻的基础性,但是,它缺少“旅行”隐喻的显著性。因为深度和进展是争论中完全不同的方面,在任何“争论”隐喻中都不可能有一致的意象。但是,如前所述,尽管一致性是不可能的,但隐喻的连贯性是存在的。
阐明了界定内容的面和界定深度的面之间的区别,我们现在来看一些其他复杂的连贯性。像“旅行”隐喻和“容器”隐喻之间的:连贯性一样,因为三个隐喻都有界定内容的面这一事实,所以三个隐喻之间是有连贯性的。当争论继续进行时,会产生更多的面,因此,争论的内容会更多。概念的三个隐喻构建之间的重叠允许下面这类混合隐喻:
-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构建了论点的核心 So far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core of our argument.
这里的“到目前为止”来自“旅行”隐喻,“建构”来自“建筑物”隐喻,“核心”来自“容器”隐喻。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使用建筑物概念中的“地基”或中性概念“最基本的部分”取代“核心”,我们可以表达差不多一样的意思:
-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构建了论点的基础。 So far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argument.
-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构建了论点的最基本的部分 So far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most basic part of the argument.
深度在“建筑物”隐喻和“容器”隐喻中具有的基础性特征使上述内容成为可能。二者都有一个最深,即最基本的部分:在“容器”隐喻中是核心,在“建筑物”隐喻中是地基。因此,在两个隐喻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通过下列例子,可知依靠“容器”隐喻和“建筑物”隐喻的对应关系,二者在哪些方面可以被自由组合。
- 这些论点是我们的论点的中心部分,并为下面的内容提供根据 These points are central to our argument and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all that is to come.
- 通过证明中心要点的不充分,我们可以推翻论点 We can undermine the argument by showing that the central points in it are weak.
- 其他内容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思想是论点的核心 The most important ideas, upon which everything else rests, are at the core of the argument.
这种对应以共享蕴涵为基础:
- 一场争论是一栋建筑物。
- 一栋建筑物有一个最深的部分。
- 因此,一场争论有一个最深的部分。
- 一场争论是一件容器。
- 一个容器有一个最深的部分。
- 因此,一场争论有一个最深的部分。
因为深度具有这两个隐喻的基础性特征,最深入的部分是最基础的部分。所以,“最基础的部分”的概念属于这两个隐喻的重叠,是它们之间中性的部分。
因为争论的目的是提供理解,所以“理解是看见”的隐喻与各种各样的“争论”隐喻相互重叠就不足为奇。当你旅行时,一路走来,你看见的会越来越多。这也带人到“一场争论是一次旅行”的隐喻。当你进行争论时,你看见的会越来越多——因为“理解是看见”,你理解的会更多。这就解释了如下表达:
- 我们刚注意到阿奎奈使用了某些柏拉图式的概念 We have just observed that Aquinas used certain Platonic notions.
- 已经讨论到这个程度了,我们现在可以知道黑格尔的错误之所在了 Having come this far, we can now see how Hegel went wrong.
因为在旅行中可能有一个导游,他将指出沿途令人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们也可以得出如下表达:
- 我们现在将指明格林曲解了康德对意志的解读 We will now show that Green misinterpreted Kant's account of will.
- 注意:没有附加假设,由 y 不会推断出 X Notice that X does not follow from Y without added assumptions.
- 我们本应该指出这样的证据还没被发现 We ought to point out that no such proof has yet been found.
在这些例子中,作者就是那个带领我们进行争论的导游。
旅行”隐喻其中一方面涉及深人探究一个主题。“理解是看见”隐喻也适用于这种情况。在一场争论中,肤浅的论点(表面上的观点)是明显的:他们容易被看见,容易被理解。但是,较深奥的论点是不明显的。它要求努力去挖掘揭示它们,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它们了。当我们更加深人地探究一个问题时,我们揭示的越多,我们看到的就越多,即理解的越多。这就解释了下列表达:
- 进一步钻研他的论点,你会有巨大的收获。 Dig further into his argument and you will discover a great deal.
- 只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就会看到这一点。 We can see this only if we delve deeply into the issues.
- 肤浅的观点几乎毫无价值,因为它们完全没有给我们指明什么。 Shallow arguments are practically worthless, since they don't show us very much.
“理解是看见”隐喻也与“建筑物”隐喻有相互重叠,我们所见 是论点的结构(形状、形式、轮廓等):
- 我们现在能看见论点的轮廓 We can now see the outline of the argument.
- 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论点的结构 ... If we look carefully at the structure of the argument ...
最后,“理解是看见”隐喻也与“容器”隐喻有交集,我们(通过容器的表面的)所见的是内容,如:
- 那是一个非常透彻的论点 That is a remarkably transparent argument.
- 我没看见你的论点中的要点 I didn't see that point in your argument.
- 因为你的论点不是很清迷,我不能看见你要说明什么 Since your argument isn't very clear, I can't see what you're getting at.
- 你的论点没有一点内容一我能马上看透它 Your argument has no content at all-I can see right through it.
另一个交叉隐喻连贯性出现在对争论的质的讨论中。各种各样的“争论”隐喻关注争论的许多可被量化的方面——如,内容、清晰度、说服力、直接性和显著性等。"越多越好”隐喻也与“争论”隐喻有相互重叠,它让我们从数量上考察质量。因此,我们有如下的例子:
- 那是个不怎么样的论点 That's not much of an argument.
- 你的论点没有任何内容 Your argument doesn't have any content.
- 它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论点,因为它几乎没有涉及任何主題。 It's not a very good argument, since it covers hardly any ground at all.
- 这个论点没用一它可能不够清楚 This argument won't do-it's just not clear enough.
- 你的论点太弱,支持不了你的观点 Your argument is too weak to support your claims.
- 你的论点太绕弯子了——没人能理解 The argument is too roundabout-no one will be able to follow it.
- 这个主题你谈得还不够深入 Your argument doesn't cover the subject matter in enough depth.
所有这些例子都是依据数量评估质量。
我们绝对还没有穷尽涉及争论”隐喻的所有交叉隐喻的连贯性。例如,基于“争论是战争”隐喻的庞大连贯性网络,可贏可输、可攻可守、可规划策略和实施策略等;凭借“建筑物”隐喻,论点可能成为要塞,为的是我们能对论点发动攻击,抨击它的漏洞,撕碎它,摧毁它。凭借“容器”隐喩,争论也可能是导弹。因此,我们可以提出“开炮!”的任务,相应地,回应的争论可以一举中的,命中目标。在防守中,你可以设法驳倒对手的论点。
到现在我们已清楚地知道,存在于简单例子中的同一类型的连贯性也存在于我们刚考查的这类更复杂的实例中。开始看似随意、孤立的隐喻表达,例如,谈及那些要点、加固你的论点、触及核心、更深入地探究、攻击一个观点、驳倒,结果却是一点都不随意。恰恰相反,如我们设想的一样,它们是整体隐喻系统的一部分,共同服务于从各个方面来刻画争论概念这一复杂目的。虽然这样的隐喻不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单一的一致的具体形象,但是它们是连贯的,并且有重叠蕴涵时,一定能组成整体,尽管没有重叠蕴涵时不会这样。隐喻产生于我们明确的、具体的经历,让我们构建高度抽象、复杂的概念,比如争论这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