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文化提供的选择
我们已经解释了真理是如何以理解为基础的。我们提出:真理与概念系统有关,任何人类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通常都是隐喻的;因此,没有完全客观、无条件、绝对的真理。对于许多在科学文化或其他将绝对真理视为理所当然的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来说,我们的观点就是向主观性和任意性投降,向那种“矮胖锉墩子观念”的投降——这种观念认为事物的意义就是“我选择它来表达的意义”,不多也不少。
基于同样的理由,那些认同浪漫主义传统的人会把任何对客观主义的胜利看作是想象对科学的胜利,每个人都摆脱约束创造自己的现实这—观点的胜利。这些观点都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基于一个错误的文化假设,即客观主义的唯一替代品是激进的主观主义,也就是说,你要么相信绝对真理,要么依据自己的意象建构世界。你如果不是客观的,那么就是主观的,没有第三种选择。我们认为我们提供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神话之外的第三种选择。
顺便提一句,我们使用“神话”(myth)这一术语并没有贬义。神话提供了理解经验的方法,使我们的生活并然有序。像隐喻一样,神话是理解我们周围发生事情所必需的。所有文化都有神话,人们不能没有隐喻,也同样不能没有神话。正如我们常把我们文化中的“隐喻”看作真理一样,我们也常把我们文化中的“神话”当作真理。客观主义神话尤其这样让人不知不觉。它不仅声称自己不是神话,而且使神话和隐喻成为被轻视和嘲讽的对象:根据客观主义神话,神话和隐喻不能当真,因为它们不是客观真实。我们将看到,客观主义神话本身就不是客观真实。何这并没有使它被轻视或嘲讽。客观主义神话是该文化成员日常运作的一部分,需要审査和理解。我们认为它需要补充,但不是通过其对立面主观主义神话,而是通过一种新的经验主义神话,这种神话更符合经验事实。为了清楚地了解经验主义神话是什么样的,我们首先要详细审视客观主义神话和主观主义神话。
# 客观主义神话
客观主义神话认为:
- 世界由客体组成。客体有不依赖于体验任何人和其他生物的体验的属性。以岩石为例,它是一个分离的、坚硬的客体。即使宇宙中没有人或其他生物存在,它仍是一个分离的、坚硬的客体。
- 通过体验世界中的客体和了解客体的属性以及客体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我们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例如,通过观察、抚摸、移动岩石等,我们发现岩石是一个分离的客体。通过触摸、试图挤压、踩踢、拿来撞击软的东西等,发现岩石是坚硬的。
- 我们依据范畴和概念了解世界中的客体,这些范畴和概念对应于客体本身(固有)的属性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有了“岩石”这个词,它与“岩石”这个概念对应。拿到一块岩石,我们就能分辨出它属于“岩石”这个范畴,而一架钢琴、一棵树或一只老虎则不是。岩石有独立于任何生物的内在属性:是固体、坚硬、密度大、存在于自然界中,等等。依据这些属性,我们来理解“岩石”是什么。
- 存在客观现实。我们可以说事情客观、绝对、无条件为真或为假。但由于受到人为错误的支配,即幻想、错误感觉、错误判断、情感、个人和社会偏见等,因而我们不能依赖个人的主观判断。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让我们能超越主观认识局限,来获得普遍有效、不带偏见的对事物的理解〇科学最终会给我们提供一个关于现实的正确的、确定的、普遍的解释,并通过其方法论,不断地向这一目标前迸。
- 词语有固定的意思。也就是说,语言表达我们赖以思维的概念和范畴。为了能正确地描绘现实,我们需要与现实吻合的意义明晰精确的词语。这些词语或是自然出现的,或是科学理论中的科技术语。
- 人能够做到客观,也可以客观地说话,但要做到这一点,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明晰且精确界定的,必须是直截了当的,必须是吻合现实的。只有以这种方式说话,人们才能就外部世界进行精确的交流,才能作出可以判断客观真伪的陈述。
- 在客观表达中,人们总是能够避免使用隐喻和其他诗意的、新奇的、修辞的或比喻类的语言,而且也应该避免,因为它们意思不清楚、不精确,不能以任何明显方式与现实相吻合。
- —般来说,客观是好事^只有客观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从客观的、无条件的视角才能真正了解我们自己、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客观性允许我们超越个人偏见和偏好,做到公平,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
- 客观就是理性,主观就是非理性,屈从于情感。
- 主观性可能很危险,它会导致脱离现实。主观性可能不公平,因为它是个人观点,因而会带有偏见。主观性是自我放纵,因为它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 主观主义神话
主观主义神话认为:
- 在大多数日常实践活动中,我们依靠感觉,开发我们信赖的直觉。面对重大问题时,我们以自己的感觉和直觉指导行动,而不管别人怎么说。
- 我们的感受、审美情感、道德实践和思想意识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它们是纯粹主观的,无一是纯粹理性或客观的。
- 艺术与诗歌超越了理性和客观,使我们接触到更重要的情感和直觉现实,而这是通过想象,而非通过理性。
- 想象的语言,尤其是隐喻,是表达经验中最具个人意义的独特方面所必需的。就个人理解而言,词语的普遍认同的意义却做不到这一点。
- 客观性可能是危险的,它错过了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东西。客观性可能不公平,它必须无视我们经验中最相关的领域,而看重抽象、普遍、与个人无关的领域。基于同样的原因,客观性是无情的。并没有什么客观、理性的途径来获得感受、审美情感等。涉及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时,科学没有任何用处。
# 对隐喻的恐惧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互相依存,都把对方当作对手,以反对对方来定义自己。客观主义与科学真理、理性、精确、公平和公正处于同一阵营;而主观主义与情感、直觉洞察力、想象、人道、艺术以及“更高真理”处于同一阵营。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都是各自领域的主宰,认为自己比对方要好,虽处在不同领域,却相互依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个领域,在其中客观主义比较恰当,也有一个领域,在其中主观主义比较恰当。人们生活中分别受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支配的部分,因人而异,因文化不同而不同。有些人甚至试图让客观主义神话或者主观主义神话来主宰其整个生活。
到目前为止,在整个西方文化中客观主义处于统治地位,至少在名义上,声称统治着科学、法律、政府,新闻、道德、商业、经济学以及学术等领域。但正如我们所说,客观主义是个神话。
自古希腊以来,在西方文化中,真理和艺术双方之间一直关系紧张。艺术被视为幻象,通过与诗歌、戏剧之间的联系,与劝说性公众演讲传统结盟。柏拉图质疑诗歌和修辞,在其理想国中禁止诗歌,因为诗歌提供不了真理,还煽动情感,蒙蔽人类使其看不到真正的真理。作为劝说性作家的典型,柏拉图是这样陈述其观点的:真理是绝对的,艺术只不过是通过使用一种强大的修辞手法建构出来的幻象,这即是他的“地穴寓言”。柏拉图的隐喻对其绝对真理的观点作出了微妙而优雅的表述,直至今天仍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而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诗歌具有积极价值:“确实,正确使用诗歌形式是件了不起的事……但到目前为止,最了不起的事却是成为一个隐喻大师”(《诗学》,1459a);“普通的词语只能传达我们已知的事物,而正是通过隐喻我们才能最充分把握住新鲜事物”(《修辞学》,1410b)。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运作理论是个经典理论,但其对隐喻诱发领悟能力的赞美却从来没有被继承到现代哲学思想中。随着实证科学崛起并成为真理模型,对诗歌和修辞的质疑成为西方思想的主流,隐喻和其他比喻手段再次成为嘲讽的对象。例如,霍布斯(Hobbes)认为隐喻很荒谬,情绪化,会误导人们;隐喻是“鬼火(ignesfatui)”;依据隐喻进行推理就是在无数的荒谬中彷徨,其结果是争论、煽动或鄙视”(《利维坦》,第五章第一部分)。霍布斯在“使用隐喻、借喻以及其他修辞手法,而非词语本身”中看到了荒谬,“因为尽管在普通话语中人们大可以说这条路通向这里或者那里;这条谚语说这样或那样,但是道路不能走(go),谚语不能说(say),然而且在猜想、寻找真理中,这种说法是不被承认的”(同上)。
洛克(Locke)延续实证传统,同样鄙视比喻语言,认为它是一种修辞的工具,是真理的敌人:
……如果我们要谈论事物本身的祥子,我们必须承认。除了有序和清晰外的所有修辞艺术、雄辩中所创造出来的词语的所有做作和比喻性的运用只会滋长出错误的思想、激发热情,从而误导判断,除此之外别无他用,因而只是彻头彻尾的欺骗:因而,不管演说家在长篇宏论和备受欢迎的演说中把它们变得如何倍受称赞与承认,在所有自认是起告知或指示作用的话语中,它们毫无疑问应完全避免使用;在关乎真理和知识的地方,它们的使用就只能被认为是语言或语言使用者的一个巨大错误……很显而易见,人们是多么喜欢欺骗和被欺骗,因为修辞这一错误和欺骗的有力工具居然拥有知名的教授,被公开教授,且一直拥有崇高的声誉。(《人类理解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第三册,第十章)
实证主义传统中对隐喻和修辞的恐惧实际就是对主观主义的恐惧,也就是对情感和想象的恐惧。词语被认为有“恰当的意义”,据此,真理得以表达。隐喻性地使用语言就是使用词语不恰当的意义,激发想象力,进而激发情感,其结果是使我们远离真理,走向幻象。塞缪尔•帕克(Samue Parker)绝妙地总结了经验主义者对隐喻的不信任和恐惧:所有只用隐喻术语表达的哲学理论不是真正的真理,而是用一些华丽而空洞的词语装扮出来(像芭比娃娃一样)的想象的产物……因此,漫无边际的华丽幻想爬上了理性的床笫,这种不贞的非婚拥抱不仅玷污了理性,而且在人的大脑里孕育出鬼魂,而非对于事情的真正构想和注意。(《柏拉图哲学之自由公正紙判》[ Free and Impartial Censure of the Platonick Philosophy ],1666)
技术使科学更加强大,工业革命也成了泯灭人性的现实,对此诗人、艺术家和临时哲学家们都作了回应:发扬浪漫主义传统。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都欣然将理性、科学和客观现实留给人性泯灭了的实证主义者,而把情感作为自我理解的指南,把想象视为获取更高真理的更人性化手段。科学、理性以及技术使人们疏离自我及其自然环境——或浪漫主义如是说。他们把诗歌、艺术及回归自然看作是人们找回失去的人性的方法。艺术与诗歌没有被视为理性的产物,而是被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这种浪漫主义观点的后果是艺术家和诗人与主流社会疏离开来。
通过拥抱主观主义,浪漫主义传统强化了真理与理性这一方跟艺术与想象这一方之间的二分法。浪漫主义不再相信理性,正中客观主义神话的下怀,其力量自此不断增强。然而浪漫主义却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领域,在其中,主观主义仍然占支配地位。与客观主义领域相比,这是一个贫瘠的领域。就我们社会中的真正权力而言 (即在科学、法律、政府、企业、媒体中),客观主义神话至高无上。主观主义在艺术,或许还有宗教中已经为自己划出了一个领地。我们文化中的大多数人把它看作是客观主义领域的附属物,退而求情感和想象。
# 第三个选择:经验主义的综合
我们否认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提出了理解和真理的另一种经验主义阐释。我们抛弃了客观主义所谓存在绝对无条件真理的观点,也不接受真理只能通过想象获得且不受外界环境制约的主观主义观点。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隐喻,是因为隐喻把理性和想象统一起来/。最起码,理性涉及范畴化、蕴涵和推论。想象的诸多方面中的一个涉及从一种事物的角度看待另一事物,即我们所谓的隐喻思想。因此说,隐喻是富于想象力的理性。由于我们日常思维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以及我们日常的推理牵涉到隐喻性蕴涵和推论,因此,普通理性其本质就是富于想象力的。鉴于我们依据隐喻性蕴涵和推论来理解诗意的隐喻,同理,我们可将诗意想象的产物视为本质上部分是理性的。
隐喻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帮助我们部分理解那些无法完全理解的事物,如我们的情感、审美经验、道德实践、思想意识。这些想象的尝试并非没有理性,因为使用了隐喻,它们釆用的是富于想象力的理性。
经验主义阐释弥合了客观主义神话和主观主义神话关于公正性以及做到公正客观的可能性之间的鸿沟。一方面,客观主义神话提供的选择是绝对客观,另一方面,主观主义神话提供的选择则是纯粹的主观直觉。我们已经看到,真理与理解相关,意思是说不存在一个绝对观点,能让我们从中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客观真理。这并不是说没有真理,只是说真理与我们的概念系统相关。这一概念系统是基于我们和我们文化中的其他成员与他人和与自然和文化环境的日常互动而获得的经验,并由其不断检验的。
虽然不存在绝对的客观,但是可能存在一种与文化的概念系统相关的客观。在社会事务中,公正和公平就是超越相关个人偏见。在科学试验中,客观的目的就是分析出个人幻想与错误的影响。这并不是说我们总是可以成功析出个人偏见,来达成相对于一个概念系统和一套文化价值的完全客观,也不是说我们过去做到过。这仅仅是说,纯粹的主观直觉并非总是我们的唯一依靠。这也并不是说,某一特定文化中的概念和价值就是该文化中何为公平的最终裁决者。可能存在一种跨文化的概念和价值,它们界定了完全不同于某一特定文化的公平的标准。例如,在纳粹德国视为公平的事,在国际社会则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一些诉讼案列,涉及价值观冲突的亚文化群体之间的公平问题。这时,主流文化通常依据其价值观来定义公平,但这些主流文化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经常招致其他文化的批判。
客观主义神话和主观主义神话都没有看到的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是通过与世界进行互动。客观主义神话没有看到的是:理解以及由此获得的真理必然跟我们的文化概念系统相关,而且,这种理解不能框定在任何绝对或中立的概念系统中。还有一点是客观主义神话没有看到的,那就是人类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牵涉到以一种事物来富于想象地理解另一种事物的这一事实。而主观主义神话所没有看到的是:我们的理解,即使是最富想象的理解,都是依据一个概念系统的,这个概念系统源自我们在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的成功运作。主观主义同样没有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隐喻性理解涉及隐喻蕴涵,隐喻蕴涵是一种富于想象的理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