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里-外、物体、物质等简单的物理概念跟我们概念系统中的任何其他概念一样基础,没有了这些概念我们在这世上就无法发挥作用。但基干这些简单物理概念的隐喻本身并不丰富,说某个东西被视为一个有里外之分的容器,并没有表达出太多的意思。但我们已经看到在“头脑是容器”这个隐喻及多种拟人化隐喻中,我们能以更明确的方式将空间隐喻阐述得更详尽。这使得我们不仅能够详尽地阐明一个概念(如“头脑”),还能找到恰当的方式来突显概念的某些方面,并隐藏其他一些方面。结构隐喻(例如“理性的争论就是一场战争”)为我们扩展其意义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源。在简单的方位、本体隐喻中,我们只是简单地加以方位概念,指称并量化它们。结构隐喻则远不止如此,它还能让我们以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清晰界定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

结构隐喻跟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一样,也基于我们经验中的系统性关联。为了详细说明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让我们通过“理性争论就是一场战争”这一隐喻来解读结构隐喻的基础。这个隐喻让我们通过一个我们更容易理解的概念,即物理冲突,来了解“理性争论”(rational argument)这个概念。动物界到处都是争斗行为,人类也是一样。动物间会互相争斗来夺取食物、伴侣、领地、权力等,所以它们常通过争斗来获得它们想要的东西,因为别的动物也想获得这些东西或者想阻止其他动物获取这些东西。人类同样如此,不同的是我们用更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争夺。作为“理性动物”(rational animal),人类用各种方式把争斗制度化,其中之一就是战争^尽管长久以来,我们已将身体冲突制度化,并雇用了许多聪明人来开发更有效的实施手段,但争斗的基本结构扦未发生改变。科学家观察到两个野兽相互争斗时,它们发出挑战以作恐吓、建立和捍卫领地、攻击、防守、反击、撤退和投降。人类的争斗也是同样。

而作为“理性动物”的人类会在不让自己陷入任何实际的身体冲突危险的情况下,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人类就进化出了口头争论这样的社会制度。我们总是不断地争论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这样的争论还会“退化”(degenerate)成身体暴力。这样的言语之战,是以身体之战来理解的。以家庭争论为例。夫妻俩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例如想让对方接受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或者至少按照某个观点来行事。每个人都视自己在贏得或失去某一东西,建立和桿卫自己的领土。在毫无限制的争论中,你使用任何可用的言语方法来进行攻击、桿卫、反击等,如恐吓、威胁、援引权威、侮辱、贬低、挑战权威、回避问题、讨价还价、奉承,甚至是给出“合理的理由”(rational reasons)。但所有这些策略手段都会以,也经常是以理由的形式提出来,例如:

  • ... 因为我比你壮(恐吓) ...because I'm bigger than you. (intimidation)
  • ... 要是你不这么做,我就(威胁) ...because if you don't, I'll ... (threat)
  • ... 因为我是老板(权威) ...because I'm the boss. (authority)
  • ... 因为你太愚蠢了(侮辱) ...because you're stupid. (insult)
  • ... 因为你总是做错(贬低) ...because you usually do it wrong. (belittling)
  • ... 我跟你有同样的权利(挑战权成) ...because I have as much right as you do. (challenging authority)
  • ... 因为我爱你。(回避问题) ...because I love you. (evading the issue)
  • ... 如果你。.. 我就(交涉) ...because if you will ... , I'll. .. (bargaining)
  • ... 因为你更擅长这个(奉承) ...because you're so much better at it. (flattery)

在我们的文化中,用这些策略来进行争论两平常不过。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过常见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在我们文化中还有一些重要而强大的部分,至少在原则上并不赞同使用这些策略,因为它们是“不理性”(irrational)、“不公平”(unfair)的。学术界、法律界、外交界、宗教界和新闻界都极力推崇一种理想化的或者说更高形式的“理性争论”。在这种形式中,所有以上不理性、不公平的“策略”都被禁用。在“理性争论”中,唯一允许的战术就是陈述前提,引用有效证据,然后得出逻辑性结论。然而,即使是在所有上述条件都符合的最理想的争论形式中,“理性争论”依然会依据战争来得以理解和执行。仍然有一个立场需要建立和捍卫,你可以获胜或者失败,你有一个对手,你要攻击并试图摧毁其立场,你试图驳倒对手的论据。要是你能够全胜,你就可以将对手消灭。

这里的关键在于,不仅仅是我们对于争论的构想,就连我们付诸实行的方法都是基于我们对身体战斗的知识和经验。即使你从来不曾搏斗过——更别说参加战役,但你却从学会说话起就开始争论,仍然能够通过“争论是一场战争”的隐喻来理解争论,并进行争论。因为这个隐喻已经深人我们生存的文化成为概念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所有本应该符合“理性争论”形式的“理性”争论都以“战争”来构思孕育,而且几乎所有这些所谓的理性争论都潜藏着它们试图超越的“不理性”、“不公平”的战术。这里有一些典型的例子:

  • 可以合理地假定...(恐吓) It is plausible to assume that ... (intimidation)
  • 很明显地... Clearly, ...
  • 显然地... Obviously, ...
  • 要是不... 就不科学了...(威胁) It would be unscientific to fail to ... (threat)
  • 为了说明要提交... 的谬误 To say that would be to commit the Fallacy of...
  • 如笛卡尔显示...(权威) As Descartes showed, ... (authority)
  • 休姆观察发现... Hume observed that ...
  • 脚注 374。参看维尔席路根海姆(1954) Footnote 374: cf. Verschlugenheimer, 1954.
  • 这部作品缺少了... 的必要的严密性。(侮辱) The work lacks the necessary rigor for ... (insuLt)
  • 我们称这种理论为“狭义”理性主义。 Let us call such a theory "Narrow" Rationalism.
  • 在“学术客观”中... In a display of "scholarly objectivity," ...
  • 这部著作无法形成正式的理论。(贬低) The work will not lead to a formalized theory. (belittling)
  • 他的结论无法量化。 His results cannot be quantified.
  • 现在很少有人会持有这种观点。 Few people today seriously hold that view.
  • 以免我们屈服于实证方法的错误...(挑战权成) Lest we succumb to the error of positivist approaches, ... (challenging authority)
  • 行为主义已导致... Behaviorism has led to ...
  • 他没有提供任何备选理论。(回避问题) He does not present any alternative theory. (evading the issue)
  • 但这是一个关于... 的问题。 But that is a matter of...
  • 尽管... 作者还是陈述了一些极具挑战的事实。 The author does present some challenging facts, although ...
  • 就目前来看,你的立场是对的。(交涉) Your position is right as far as it goes, ... (bargaining)
  • 从现实主义观点出发,可以接受那种论断... If one takes a realist point of view, one can accept the claim that...
  • 在他引人深思的论文中 (奉承) In his stimulating paper, ... (flattery)
  • 他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话题... His paper raises some interesting issues ...

这些例子使我们从理性争论,回溯到非理性争论(=日常争论),并一直追溯到它的身体战斗起源。恐吓、威胁、援引权威等战术,尽管在“理性争论”中也许用了更优雅的词汇来进行表述,却一如口常争论以及战争,在理性争论中同样存在。无论是在科学的、学术的或者法律的环境下去追求理想的“理性争论'或是在家里与人争论不休,又或是在家中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讨价还价,我们都是以“争论是场战争”这个隐喻为基础來理解、实践和描述我们的争论。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其他对我们日常生活十分重要的隐喻:“劳动是资源”和“时间是资源”。这两个隐喻从文化层面讲都基于我 们对物质资源的体验感受。物质资源尤指原材料或燃料。两者均被视为服务于某些目的。燃料可用于加热、运输,或制作成品能源。原材料通常直接进人成品之中。在两种情况下,物质资源都是可以被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在两种情况下,对达成目的而言,重要的不是某块特定的材料或者其数量,而是材料的种类。例如,只要某种煤能够加热房子,至于是哪块煤加热的就无关紧要了。在两种情况下,物质材料都随着目标的不断达成而逐渐消耗。总结为:

  • 物质资源是一种物质 A material resource is a kind of substance.
    • 可以较精确地量化 can be quantified fairly precisely.
    • 每单位数量可以被賦予一定价值 can be assigned a value per unit quantity.
    • 都为达成一个目标 serves a purposeful end.
    • 随着目标的达成而逐渐耗尽 is used up progressively as it serves its purpose.

我们以用原材料生产产品为例来说明。它需要一定量的劳动。总的来说,就是你投人的劳动越多,则生产的产品就越多。假设劳动付出和产品产量成正比,我们就能以生产每单位产品所花费的时间来衡量某项劳动的价值。生产流水线是这种假设最理想的模型。在流水线上原材料从一端进去,中间是劳动加工过程,而持续的时间是由流水线的速度决定的,产品就从另一端出来。这就为隐喻“劳动是资源”提供了基础,如下所述:

  • “劳动”是一种活动(回頋:“活动是一种物质”) LABOR is a kind of activity (recall: AN ACTIVITY IS A SUBSTANCE).
    • 可以较精确地量化(从时间角度衡量)
    • 每单位可以被賦予一定价值
    • 都为达成一个目标
    • 随着目标的达成而逐渐耗尽

在工业社会中劳动能够以时间也通常确实是以时间加以量化,于是我 们就有了隐喻“时间是资源”的基础:

  • 时间”是一种(抽象)“物质” 可以较精确地量化 TIME is a kind of (abstract) SUBSTANCE
    • 每单位可以被赋予一定价值
    • 都为达成一个目标
    • 随着目标的达成而逐渐耗尽

在我们的文化习惯里,“劳动是一种资源”,“时间是一种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所以我们倾向于根本不将其视为隐喻。但是上述两者经验基础之论述表明,两者都是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基本结构隐喻。

这两个复杂的结构隐喻都釆用一些简单的本体隐喻。“劳动是资 源”采用了“活动是物质”这一隐喻。“时间是资源”釆用了“时间是物质”这一隐喻。这两个“物质”隐喻使劳动和时间得以量化,即可以被测量,可以理解为逐渐耗尽,被賦予了一定价值。它们也使我们将时间和劳动视为可以用来达成各种目的的东西。

“劳动是资源”和“时间是资源”绝不是普遍真理。我们看待工作的方式,我们对量化的激情和对目的的痴迷,才使得这两个概念自然而然地在我们文化中产生。这些隐喻强调了我们文化中极重要的时间和劳动的某些方面的性质。同时,它们也淡化或隐藏了时间和劳动的其他方面。通过察看它们强调的方面,我们就能看到它们掩藏的方面。

  • 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活动,就是在假定劳动可以从其他不是劳动的东西中识别和区分开来。它假定我们可以区分工作和玩乐,以及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假设显然都与现实不符,除非是流水生产线,以及用铁链锁在一起做苦工的囚犯等。把劳动仅仅视为一种活动,独立于劳动者、劳动者的感受以及劳动对他生活的意义的影响,就掩藏了该工作是否对劳动者个人有意义,是否令他满意或者是否人道等问题。

  • 用时间量化劳动,连同将时间视为服务于某一目的,就产生 了“休闲时间"(LEISURE TIME)这一概念,正好与“劳动时间”相对应。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闲不被视为一个目的。致力于休闲活动的一个行业出现了。因此,“休闲时间”也成了一神资源一一可以被有效利用,可以明智地使用,可以被储存、节省、规划、浪费或遗失等。劳动和时间是“资源”的隐喻所掩盖的,正是“劳动”和“时间”之概念影响我们的休闲概念的方式,它将休闲变成跟“劳动”非常类似的东西。

  • 劳动和时间是“资源”的隐喻隐藏了其他文化以及我们社会中亚文化对于劳动和时间的其他所有可能概念,例如,工作是可以玩耍,不活动也是可以有产出的,许多我们通常认为的“劳动”可能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没有有价值的目标。

我们在这部分探讨的三个结构隐喻 —— “理性争论是一场战争”、“劳动是资源”、“时间是资源” —— 都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这些隐喻所强调的方面与我们的集体经验密切对应,而它们掩藏的方面对应的则很少。正因为如此,它们才会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它们不仅根楦于我们的身体和文化经验之中,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经验和行为。

上次更新: 2/27/2023, 6:14:4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