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关于人类概念系统的充分理论都必须说明下列问题:

  • 概念的根基是怎样的
  • 概念是如何建构的
  • 概念之间是如何相瓦关联的
  • 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被我们当作典型案例的概念(次范畴化、隐喻蕴涵、对话组成部分、对话参与者,等等)的基础、结构化、关系给出了一个初步的说明。此外,我们已论证了我们的大部分概念系统是以隐喻的方式被构建的,并对此进行了简要说明。在探究我们的定义观究竟意味着什么之前,我们需要考察在不提及隐喻的情况下,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过去经常用來处理我们所称的隐喻概念的两个主要策略。

这两个策略就是抽象同音(同形)异义。要了解这两个策略跟我们前面所作的阐释有何不同,我们来看一下加固一词在“他加固了这面墙”和“他用更多的事实加固他的论点”中的意思。根据我们的解释,我们依据作为建筑物完形之一部分的“加固”概念,来理解加固在“他加固了他的论点”中的意思。因为“争论”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依据“一场争论是一栋建筑物”的隐喻被理解,在“争论”概念中,“加固”的意思产生于在“建筑物”概念中加固的意思,另外,也产生于“建筑物”隐喻通常构建“争论”概念的方法。因此,我们不需要对“他加固了他的论点”中加固”的概念进行单独定义。

与之相反,抽象观点声称有一个单一的、笼统的、抽象的“加固”概念,中立于建筑物之“加固”与论点之“加固'根据这点,“他加固了这面墙”和“他加固了他的论点”是完全相同的抽象概念的两个特殊实例。同音(同形)异义观点采取相反的方针。它不主张有一个抽象的、中性的“加固”概念,同音(同形)异义观点认为有两个不同的、独立的概念,“加固 1”和“加固 2”。依据强同音(同形)词观点“加固 1 概念和“加固 2”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并且彼此间是没有关系的,一个指的是实体对象(建筑物的一部分),另一个指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场争论的一部分),弱同音(同形)观点认为有截然不同的、独立的概念,“加固 1”概念和“加固 2”概念,但是允许他们的意义在某些方面可能相似,通过这种相似性,概念被联系起来。但是它否认一个概念可以依据另一个概念被理解。这一观点的全部内容是两个概念有共同之处。即一个抽象的相似性。在这一点上,弱同音(同形)观点和抽象观点共有一个要素,因为抽象相似性恰好具有抽象理论假定的概念核心的特性。

我们现在将说明为什么抽象理论和同音(同形)理论 (homonymy theory)都不能解释把我们引人隐喻概念理论的各种事实——尤其是关于隐喻类型(方位隐喻、物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特点(内部系统性、外部系统性、基础性、连贯性)的事实。

# 抽象观点的不足之处

抽象理论在几个方面是不健全的。第一,就“上一下”方位隐喻而言,它似乎完全说不通,例如“快乐为上”,“控制为上”,“更多为上”,“美德为上”,“未来为上”,“理性为上”,等等。一个什么样的拥有内容的单一整体概念会是“高度”、“快乐”、“控制'“更多”、“德行”、“未来”、“理性”、“北方”的抽象,并且与它们完全吻合?此外,“上”和“下”似乎不能处于同一抽象层次上,因为“上”用于“未来”,而“下”不能用于“过去”。通过部分隐喻构建,我们可以解释这点,但是在抽象方案之中,“上”在某种程度上比“下”更抽象,这似乎也讲不通。

第二,抽象理论不会在“A 是 B”形式的隐喻和“B 是 A”形式的隐喻之间作出区分,因为这一理论认为存在一个中性的术语涵盖了这两个领域。例如英语里有“爱是(is) 一次旅行”的隐喻,但没有“许多旅行是(are)爱”这样的隐喻。抽象观点否定爱是依据旅行的概念来理解的,认为爱和旅行是依据它们之间中性的抽象概念来理解的。这一论断显然与我们的直觉相悖。

第三,不同的隐喻可以构建一个单一概念的不同方面,例如,“爱是一次旅行”,“爱是战争”,“爱是一种物理力量”,“爱是疯狂”。每一个隐喻都可以为“爱”的概念提供一个视角,扦构建该概念众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抽象假说探究一种适用于所有这些方面的完全抽象的“爱”的单一笼统概念。即便这是可能的,它也没有抓住要领——这些隐喻并没有共同描述“爱”的核心概念的特征,而是分别地描述了“爱”的不同方面。

第四,如果我们考察“A 是 B”形式的结构性隐喻(如,爱是一 次旅行、想法是一台机器,思想是食物、一场争论是一栋建筑物),我们发现 B (概念内容)是我们经验中较明确的内容,并且比 A(被定义的概念)更具体。而且,其概念内容要比转到被定义概念上的内容多。以“思想是食物”为例,我们可能有原始事实和还不成熟的思想,何是没有煎的、烤的、煮的思想。在“一场争论是一栋建筑物”的隐喻中,起着某种作用的只有地基和外壳,而不是内在的房间,走廊、屋顶,等等。我们已经从以下方面解释了这种不对称性:界定不那么清晰的(通常不怎么具体的〉概念可以依据较明确的(通常更具体的)概念去理解——这些清晰界定的概念是直接基于我们的经验,抽象观点没有解释这种不对称性,因为它不能解释依据更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模糊概念的倾向。

第五,在抽象理论里,根本就没有任何隐喻概念,因此就没有理由期待其中会有我们理论中所发现的系统性。例如,没有理由期望把食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整体应用于思想,或把建筑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整体应用于争论。没有理由期望我们在“时间是一个运动的物体”的实例中发现那种内部一致性。总之,抽象观点不能解释内部系统性的事实。

抽象也不能解释外部系统性。我们的提议解释了单一概念的各种隐喻(如,争论的“旅行”隐喻、“建筑物”隐喻、“容器”隐喻、“战争”隐喻)的重叠方式,这是基于隐喻概念的共同目的和共同蕴涵。基于此,我们可预测个体概念(例如,核心、基础、涵盖、驳倒,等等)相互混合的方式。因为抽象方案没有任何隐喻系统,它不能解释为什么隐喻能以它们的方式混合。

第六,因为抽象方案没有局部的隐喻构建,它不能解释隐喻为何 扩展延伸至隐喻的闲置部分,例如“你的理论是用便宜的灰泥构建的”,和许多其他属于“理论是建筑物”这一隐喻的闲置部分的例子。

最后,抽象假说认为存在一组抽象概念,中立于爱和旅程,但能与二者相吻合或者运用到二者之上,例如在“爱是一次旅行”的实例中。但是要使这样的抽象概念“吻合”或“运用于”爱,“爱”的概念必须是独立构建的,以便有这样一个“吻合”。而我们将会证明“爱”不是一个有清晰界定的结构的概念,不管它的结构是什么,它只能通过隐喻获得概念。但是抽象理论没有隐喻去做这种构建,所以就必须假定有一个跟“旅程”的相关方面一样清晰界定的结构,它独立于“爱”的概念存在。这很难想象。

# 同音(同形)异义观点的不足之处

强同音(同形)异义

同音(同形)异义是用相同的词表达不同的概念,如,一条河的岸(bank)和你存钱的银行(bank)按照强同音(同形)理论,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这类例子如“他们攻击了要塞”和“他们攻击了我的论点”中的“攻击”表示两种完全不同的、毫不相关的概念。两句话都用了“攻击”纯属偶然。同样地,“厨房里”“慈善互助会中”、“恋爱中”的“在”(in)表示三个完全不同、彼此独立、毫无关联的概念。一般说来,强同音(同形)理论不能解释隐喻概念系统中我们已经确立的关系:换言之,它认为我们阐释中所系统解释的所有现象都是偶然的。

第一,强同音(同形)观点不能解释我们描述的内部系统性。例如,根据这一观点,我感觉情绪高亢”可以用来表示“我很快乐”, 而同时“我的情绪高涨”可以用来表示“我感到更难过”。这个观点也不能解释用于战争的词汇系统为什么要系统地应用于争论,或为什么一个食物术语系统要系统地应用于思想。

第二,强同音(同形)观点同样不能解释外部系统性。换言之,它不能解释隐喻重叠和混合的可能性。例如,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争论中“涵盖的面”可以指涉争论的“内容”这样的东西。我们给出的所有关于混合隐喻的例子都是这种情况。

第三,强同音(同形)观点不能解释隐喻的已用(或闲置)部分的延伸,如在“他的理论太哥特式,布满了滴水兽”。因为强同音(同形)理论没有像“一场争论是一栋建筑物”这样的一般隐喻,它必须把这样的例子视为是随意的。

弱同音(同形)异义

强同音(同形)观点明显的总的不足之处是它不能解释我们在隐喻概念中获得的系统关系,因为它认为每个概念不仅是独立的,而且与其他用同样的词表达的概念无关。同音(同形)观点优于强同音(同形)观点,正是因为它允许概念之间相关。它特别强调用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情况下表达的不同概念可以通过相似性被联系起来。弱同音(同形)观点把这种相似性看作是已知的,并且认定,尽管没有使用任何隐喻建构,但其理论足以解释我们已经注意到的现象。

弱同音(同形)观点与我们观点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前者没有依据一个事物去理解另一个事物的概念,因此没有总体隐喻建构。原因是持有这种观点的大多数人不关注我们的概念系统在经验中是如何被确立的,也不关注理解是如何在这种确立中形成的。我们在弱同音(同形)观点中发现的多数不足与它缺少对理解的问题和经验基础问题的关注有关。当然,同样的不足也适用于强同音(同形〉观点。

第一,我们已经表明隐喻中有方向性,换言之,我们依据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具体来说,我们倾向于根据较具体的概念一它们也是我们的经验中界定更明确的概念一去构建不那么具体的和本身就较含糊的概念(如那些情感概念)。

弱同音(同形)观点否认我们依据具体概念对抽象概念进行理解,或者说完全否认我们依据一种概念去理解另一种概念。它认为只要我们能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会解释使用同一个词来表达不同概念的情况。例如,这种理论否认当用作争论概念之一部分时,“加固”这一概念是依据建筑概念中所使用的物理概念“加固”来进行理解的。它简单地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任何一个都不能被用来去理解另一个,二者只是碰巧有一种抽象的相似性。同样,它认为所有有关inup的概念亦非部分依据空间方位来理解概念的方法,相反,它们是通过相似性被联系起来的独立概念。从这个观点来说,大部分呈现出相似性的概念对只是碰巧由一个相对具体的概念和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组成而已,(如“加固”的例子)。在我们的解释中,具体概念是被用来理解较抽象的概念》依照他们的理论,一个抽象概念和一个具体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是不可能大于两个抽象概念之间或两个具体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

第二,认为存在这种相似性的观点是很值得怀疑的。例如,所 有向“上”概念都具有的可能相似性是什么? “在”(UP)为一方和“幸福”、“健康”、“控制”、“意识”、“美德”、“理性”、“更多”等为另一方的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是什么?在一种“思想”和一种“易碎物体”之间,或在“想法”和“食物”之间(本身非隐喩性)的相似性是什么?在“时间是一个运动的物体”的隐喻的讨论中,按照弱同音(同形)观点,如果要在内在概念相似性的基础上来解释“跟随'“先于'“直面未来”、面向未来”等表达,就必须假定这种前后方向是瞬间时间的内在特性,在一瞬间的时间里究竟存在什么,它赋予时间以前后方向?但目前为止,我们知道没有关于内在相似性的合理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些实例。

第三,根据经验中的系统对应,我们已对隐喻基础作出了说明,例如,在战斗中占优势,在身体上占优势。但是,我们经验中的对应和相似性是有区别的,因为对应不需要以任何相似性为基础。基于我们经验中的这种对应,我们可以对可能隐喻的范围给出一个说明。弱同音(同形)观点完全没有预测能力,也不寻求这种能力。它只是试图为相似性的内容提供一种事后说明。因此,如果在案例中发现相似性,弱同音(同形)观点也没有解释为何那些相似性会出现在这些例 子中。

据我们所知,没有人明确持强同音(同形)观点。根据这一观 点,由相同的词(例如,“buttress” [加固] 的两种含义或“in”的多个含义)表达的概念是独立的,没有重要的联系,持同音(同形)观点的人都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弱同音(同形)观点。在这一观点里,他们所观察到的概念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将通过基于概念内在特件的相似性去解释。但是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人给出相似性理论的详尽说明,以能处理应对我们讨论过的大量例子。尽管几乎所有同音(同形)论者都持弱同音(同形)观点,但实际上却似乎只有强同音(同形)观点 1 因为无人尝试过为弱同音(同形)理论提供必要的详尽说明。对于我们一直讨论的各种例子为什么没有人曾试图给出一个详尽的说明,有一个很好的原因可以解释,那就是这样的一种说明要求他解决这个问题:有些经验领域没有以其自身的术语进行很好的界定,必须依赖其他经验领域才能领悟,那我们是如何领悟这些经验领域的?总的说来,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还没有关注这类问题。

上次更新: 2/27/2023, 6:14:4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