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神话背后,我们看到一个单一的人类动机,即对理解的关注。客观主义神话反映出人类需要理解外部世界,以便能在其中成功运作。主观主义神话则聚焦于理解的内在方面——个人认为什么是有意义的,是什么让他值得活下去。经验主义神话表明,这两种关切并非彼此对立,它提供了一个视角,这两种关切可以同时满足。
这些古老的神话拥有一个共同的视角:人独立于其环境。在客观主义神话里,对真理的关注发端于对环境中成功运作的关注。基于人独立于其环境的观点,成功运作被设想为对环境的掌控,因此就产生了客观主义隐喻,如“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提供对自然的控制”。
主观主义神话的主要议题是试图克服由人独立于环境及他人的观点产生的异化。这就涉及拥抱自我,即拥抱个性,依赖于个人的感受、直觉和价值观。浪漫主义版本则涉及陶醉在感官和感情之中,并试图通过被动的欣赏來获得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经验主义神话釆取不同的视角,认为人是环境的一部分,而非独立于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他人的不断互动。经验主义神话认为与环境的互动牵涉到相互改变。如果不改变环境或者被环境改变,你就不能在环境中发挥作用。
在经验主义神话里,理解源自互动,源自与环境和他人的不断协商。它以下列方式出现:我们身体和我们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的本质,通过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那些自然维度来赋予我们的经验以结构。复现的经验导致范畴的形成,范畴就是拥有自然维度的经验完形。这些完形界定我们经验中的连贯。当我们依据直接源自我们与环境和在环境中互动而获得的经验完形而认为经验具有连贯的结构时,我们就是在直接理解经验。而当我们用一个经验域的完形来结构化另一个域的经验时,我们就是在隐喻式地理解经验。
从经验主义角度来看,真理依赖于理解,而理解源自我们在世界中的运作。正是通过这样的理解,我们的经验主义解释方案满足了客观主义对真理阐释的需求。而通过把经验连贯结构化,我们的经验主义解释方案也满足了主观主义对于个人意义和重要性的需求。
但是经验主义提供的绝不仅是一个合成的理论,来满足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神话所关切的问题。经验主义对于理解的阐释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经验领域提供了一个更丰富的视角:
- 人际沟通和相互理解
- 自我理解
- 仪式
- 审美经验
- 政治
我们觉得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二者对所有这些领域的观点都很贫乏,因为二者都错过了对方关注的东西。在所有这些领域他们都错过的是一个基于互动的创造性的理解。现在让我们转向关于上述各领域中理解本质的经验主义阐释。
# 人际沟通和相互了解
交谈的人如果文化、知识、价值观和假设都不同,那么要相互理解是特别困难的,唯有通过意义的协商,相互理解才有可能。与人协商意义,你必须意识到并且尊重你们背景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何时是很重要的。你需要足够多样化的文化和个人经验才能意识到存在不同的世界观,以及这些世界观是什么样的。您还需要耐心,在世界观上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错误大度宽容,还需要有寻找合适隐喻的才能,以便将非共享经验的相关部分传达出去,或者突显共享经验同时淡化其他经验。在创造默契以及交流非共享经验时,隐喻想象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技能是由改变你的世界观和调整你的经验范畴化方式的能力组成的。相互理解的问题不是异域风情,而是出现在所有理解非常重要的扩展对话中的。
当意义真正重要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以普通语言发送一个固定的、明确的命题的时候,当双方拥有相关的共同知识、假设、价值等的时候,意义几乎从来不是根据“管道”隐喻来传达。在紧急关头,意思是协商来的:你们慢慢找出你们之间的共通之处,谈论什么!比较安全,你们怎么才能传达非共享经验或创建一个共有视野。凭借你们改变世界观的足够的灵活性,以及足够的运气、技巧和仁爱,你们可能会达到一定程度的相互了解。
基于“管道”隐喻的交际理论被不加区分的大规模应用的时候,就由可怜变成邪恶了,比方说,应用在政府监控或电脑文件中。在这些地方,对于真正理解至关重要的东西从未被包含进去,人们认为文件中的词语本身有意义——脱离实体的、客观的、可理解的意义。当一个社会大规模靠管道隐喻生存时,就极有可能导致误解、迫害,甚至更糟糕的事情。
# 自我理解
自我理解的能力预设着相互理解的能力。常识告诉我们,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容易。我们倾向于认为,毕竟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到我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别人的。自我理解似乎先于相互了解,在某些方面确实如此。但为什么我们做我们所做的事情,感受到我们所感受的,改变我们所改变的,甚至相信我们所相信的,对这些问题的任何真正深刻理解都需要我们超越自己。理解自己并非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理解,它同样源自我们与我们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的互动。至少,相互理解所需的技能对于哪怕接近自我理解都是必需的。正如在相互理解中我们与人交谈时不断寻找共性的经验,同样,在自我理解时,我们也总是在寻找能够将自己的各种不同经验统一起来的东西,以便陚予我们的生活以连贯性。正如我们寻求隐喻来将我们与别人的共同点突显出来并使其连贯,我们也同样寻求个人隐喻来把我们的过去、我们现在的活动以及我们的梦想、希望和目标等等突显和连贯起来。自我理解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寻找适当的个人隐喻来理解生活的意义。自我理解需要你跟自己就你所经历的事情的意义进行不断的协商和再协商。例如,在治疗中,自我理解更多的是自觉认识到以前没有意识到的隐喻,然后依赖这些隐喻来生活。在此过程中,你不断建构生活的新的连贯,这种连贯賦予旧的经历以新的意义。自我理解的过程就是不断为自己构建新生活故事的过程。
经验主义从以下方面探讨自我理解过程:
- 让人们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意识到这些隐喻在哪些地方会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以及在另外哪些地方它们不会进入到我们的生活
- 拥有可以形成替代隐喻基础的经历
- 形成“经验灵活性”
- 进入通过新的替代隐喻来看待你的生活的无尽过程
# 仪式
我们不断举行各种仪式,从最随意的仪式——如每天早晨按照相同顺序的步骤煮咖啡、看十点钟的新闻直至结束(我们六点钟的时候已经看过一次了)、去看足球比赛、出席感恩节晚餐、去大学聆听知名学者的学术讲座,等等——到最隆重的有定规的宗教活动。所有这些都是不断重复的结构化的活动,有些经过刻意的仔细设计,有些比别的执行得更加自觉,有些则是自发的。每个仪式都是我们经验的—个重复的、结构连贯的,统一的方面。在举行这些仪式时,我们赋予我们的活动以结构和意义,最大限度地减少我们行动中的混乱和差异。在我们看来,一个仪式就是一个经验完形,是一个连贯序列的行动,被我们经验的自然维度结构化了。宗教仪式是典型的隐喻性活动,通常涉及转喻,即用现实世界的物体代表宗教的概念系统所定义的世界中的实体。仪式的连贯结构通常与通过宗教看到的现实的某些方面类似。
日常个人仪式也是经验完形,由被我们经验的自然维度结构化了连贯序列的行动所构成,如部分与整体结构、阶段、因果关系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等维度。因此个人仪式是个人或亚文化群体成员的自然活动,它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隐喻性活动。例如,在洛杉矶驾车驶过好莱坞明星的家是一种很常见的活动仪式。这是一个隐喻性活动,基于“家代表人”这一转喻以及“物理上亲近就是人的亲近”这个隐喻。其他日常仪式,不论是否是隐喻性的,都提供经验完形,可作为隐喻的基础,例如:
- 你不知道你是在向谁敞开大门 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opening the door to.
- 让我们卷起袖子,踏踏实实地工作广 Let's roll up our sleeves and get down to work.
我们认为: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无论是文化的还是个人的隐喻,都在仪式中被部分保留。
- 文化隐喻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通过仪式得到传播。
- 仪式是我们文化隐喻系统的经验基础之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仪式就没有文化。
同样,没有个人仪式(通常是随意和自发的仪式)就不可能有对自我的连贯一致的看法。正如我们的个人隐喻不是随机的,而是构成与我们个性相一致的系统,所以我们的个人仪式也不是随机的,而是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与我们的个人隐喻和转喻系统是连贯一致的。我们关于自身的隐喻及通常无意识的那些观念,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那些价值观,可能最为强烈的体现在我们一遍又一遍重复的小事上,也就是说,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发的那些随意的仪式中。
# 审美经验
从经验主义角度来看,隐喻是-种富有想象力的理性,它使人们能够通过一种经验來理解另一种经验,通过赋予由经验的自然维度结构化了的经验完形来创造连贯性。新的隐喻可以创造新的理解,从而创造新的现实。这在诗化隐喻中应当十分明显,此时,语言是媒介,通过它新的概念隐喻得以创造出来。
但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它也是概念结构的问题。而概念结构不只是理解力问题,它还涉及我们经验的所有自然维度,包括我们感官体验的各个方面,如颜色、形状、质地、声音等。这些维度不仅将世俗经验结构化,也将审美经验结构化。每种艺术媒介都挑选我们经验的某些方面,并排除其他方面。艺术品为我们提供了依据这些自然维度来将我们的经验结构化的新方法。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经验完形,从而也提供了新的连贯性。从经验主义角度来看,艺术通常是富有想象力的理性,也是创造新现实的一种手段。
因此,审美经验不仅限于官方艺术世界。它可以发生在我们注意到的日常生活的任何方面,也可以发生在我们为自己创造新连贯性的时候,这些新的连贯性原本不是我们约定俗成的知觉和思维模式。
# 政治
政治辩论通常关注的是自由和经济问题。但是,人们可以享受着自由和经济安全却同时过着毫无意义的空虚生活。我们将“自由'“平等”、“安全”、“经济独立”、“权力”等隐喻性概念视为间接弄清楚何为有意义的人生这个问题的不同方式。要充分讨论这一问题,这些都是必要的方面。但据我们所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意识形态正面应对这一主要问题。事实上,许多意识形态认为个人或文化的意义之问题是次要的,可留待以后加以解决。任何这样的意识形态都是剥夺人性的。
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也被用隐喻方式来框定。就像所有其他隐喻,政治和经济隐喻会掩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现实。但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隐喻更为重要,因为它们限制我们的生活。在政治或经济体制中的一个隐喻,通过掩盖某些东西,会导致人类堕落。
看看这样一个例子:“劳动是一种资源”。大部分现代经济理论,无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都把劳动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或者商品,与原材料相提并论,同样讲其成本和供应。这一隐喻掩盖了劳动的本质,没有区分有意义的劳动和剥夺人性的劳动。对于所有的劳动统计来说,都没有有意义的劳动这一说。当我们接受“劳动是一种资源”这一隐喻,并且认为如此界定的资源的开支必须降下来时,廉价劳动就成为一桩好事,就如同廉价石油一样。依据这一隐喻来对人进行剥削,最明显的就是那些吹嘘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供应”的国家。这样一个貌似中立的经济话语掩盖了人类堕落的现实。但是,几乎所有主要工业化国家,无论它们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它们的经济理论和政策都在使用这同一个隐喻。盲目地接受这一隐喻会掩盖有辱人格的现实,不管是“先进”社会中无意义的蓝领和白领工作,还是世界各地实质上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