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对客观主义神话的挑战

从前苏格拉底时代直至当今,客观主义神话一直统治着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我们可以获取关于世界的绝对和无条件真理的观点是西方哲学传统的基石。客观主义神话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传统中都很流行,它们在此问题上的唯一丙別是对我们如何获得这样的绝对真理作了不同解释。对于理性主义者来说,唯有与生俱来的推理能力能给我们带来真实事物的知识。对于经验主义者来说,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来自于我们的感知(直接或间接),并且由知觉的各个元素构建。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也属于客观主义传统,尽管他声称,对任何事物的了解都不可能与亊物本身一样。康德之所以是一个客观主义者,是因为他声称,依据所有人类可以通过感觉体验的各种事物(他的经验主义遗产)这一点,我们能够通过运用普遍理性获得普遍有效的知识和普遍有效的道德准则(他的理性主义遗产)。西方哲学中的客观主义传统在逻辑实证主义者、弗雷格传统、胡塞尔传统的弟子们中间保留至今,而在语言学中,则是在源自于乔姆斯基传统的新理性主义中保留至今。

我们对隐喻的解释与这一传统背道而驰。我们认为隐喻对于人类理解必不可少,隐喻是我们生活中创造新意义和新现实的一个机制。这使我们与大多数西方哲学传统不一致,他们认为隐喻是主观主义的代理人,因此,也是对追求绝对真理的颠覆者。此外,我们对常规隐喻的观点,即它贯穿于我们的概念系统,是理解的主要机制,也使我‘们与当代语言、意义、真理和理解的观点不一致。而这些观点统治着近代英美分析哲学,在许多现代语言学和其他学科中从未被质疑。下面的观点是这些关于语言、意义、真理和理解假设的代表。并不是所有的客观主义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能接受所有这些假设,但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似乎接受其中的大部分。

  • 真理是关于使言语吻合世界的问题。
  • 自然语言的意义理论以真理理论为基础,不依赖于人类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方式。
  • 意义是客观的、无实体的,不依赖于人的理解。
  • 句子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抽象客体。
  • 句子的意义可以从其各部分的意义和句子结构中获得交流是说话者给听话者传递具有固定意义的信息问题。
  • 一个人如何理解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句子客观的意义功能和一个人相信这个世界以及说这话的语境的那些事情。

我们对常规隐喻的解释与所有的这些假设都不一致。句子的意义是依据概念结构给出的。就像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自然句子的概念结构在本质上是隐喻的。就像常规隐喻一样,概念结构是以自然和文化经验为基础的。因此,意义从来不是无实体的,或客观的,它总是建立在对概念系统的获取和利用的基础之上。而且,真理总是依据概念系统和构建该概念系统的隐喻提出的。由此得出,真理不是绝对的、客观的,而是基于理解的。因此,句子没有内在的、客观规定的意义,而且交流也不仅仅是这样的意义的传达。

为什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与标准的哲学和语言学立场如此不同?其原因一点也不明显。最基本的原因是所有的标准立场都是以客观主义神话为基础的,而我们对隐喻的解释与其不一致。我们与跟这些基本问题相关的主导理论存在极大分歧,这需要作出解释。隐喻理论怎样才能对源自主导西方哲学传统的真理、意义和理解的根本假设提出质疑?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对语言、真理和意义的客观假设给出比我们迄今为止的解释都更为详尽的阐释。这就需要详细解释(a)客观假设是什么?(b)其动因是什么?(c)它们对语言、真理和意义的总的解释有什么意义?

这样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把我们的语言观与标准语言观区分开来,而且是为了通过例子来说明在西方文化中客观主义神话的影响是多么大,而我们通常都没有注意到。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表明我们文化中许多问题可能源自对客观主义神话的盲目接受,同时表明我们还有不依赖激进主观主义的另一种选择。

# 标准意义理论是如何根植于客观主义神话的

客观主义传统是以客观主义神话为基础的,而这种神话对意义理论有着非常具体的后果。我们想要展示一下这些后果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从客观主义神话中涌现出来,以及为什么从经验主义观点来看它们站不住脚。不是所有的客观主义者都持以下所有观点,但通常他们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持其中大多数观点。

意义是客观的

客观主义者完全依据客观真伪条件对意义进行刻画。在客观主义者的观点里,语言规约赋予每个句子以“客观意义”,这种意义通过给定称作“指示语”的某些语境要素来决定客观真理的条件,即说话人是谁,听众是谁,说话的时间、地点,“这个”、“那个”等词语指代的物体,等等。因此,句子的客观意义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人碰巧理解该句子的方式或者他是否真地理解这个句子。例如,可以训练鹦鹉用英语说“下雨了'但鹦鹉根本不能理解这个意义。不管是人说还是鹦鹉说,这个句子都有相同的客观意义。如果当时碰巧在下雨,这句子为真,如果没有,这句子为假。鉴于意义的客观解释,如果了解句子为真或为假的条件,人们就可以理解句子的客观意义。

客观主义者不仅假设存在客观真伪的条件,而且假设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条件。这被视为显而易见的。看看你的周围。假设在你旁边的地板上有支铅笔,那么句子“地板上有支铅笔”就为真;而且,如果你会说英语,也感知到了地板上的铅笔,你也会认为这句话为真。这样的句子都有客观真伪,你可以接触到无数这样的真理。既然人们可以理解一个句子为客观真实的条件,那么一种语言就可能有一些规约,来将这样的客观意义指派给句子。因此,在客观主义者看来,将句子与客观意义配对在一起的这种语言规约就将取决于说话者能够将句子理解为具有客观意义。这样一来,如果-个客观主义者说理解一个句子的(字面的)意义,那么其实他说的是理解是什么使句子为客观真伪◊—般来说,客观主义者所谓“理解”的意思就是限定在理解真伪的条件。

这不是我们所说的“理解”的意思。当我们说客观主义者把意义看作不依赖理解时,“理解”是指我们的意思,而非他们的。

意义是无实体的

在客观主义者看来,客观意义不是任何人的意义。只有当意义独立于人类的语言或行为,才可以说自然语言中的表达有客观意义。也就是说,意义一定是无实体的。例如,弗雷格是这样将作为符号客观意义的“意义(sense)”与“观念(idea)”区分开来的:“观念”来自于

我曾经的记忆和感官印象,以及我的内在和外在行为 ... 观念是主观的 ... 鉴于此,只是谈论意义时,无须有什么頋虑。但严格来说,在谈论观念时,必须加上是谁的观念以及什么时候的观念。[弗雷格,1966, 第 59-60 页]

弗雷格的“意义”就是客观的无实体的意义。每一个语言表达都 有与之相关的无实体的意义,这使人想起 '意思就在字里行间”这一“管道”隐喻。

弗雷格的说法一直延续至今,在理查德 · 蒙塔古的门徒以及其他许多人的作品中仍能看到。在语义学著作中,没有一本认为句子意义取决于人类理解的方式。正如蒙塔古所说:“跟唐纳德*戴维森一样,我认为构建一个真理理论或者说一个在任意说阐释背景下的更为普遍的真理观念是严肃的句法学和语义学的基本目标。”(1974, 第 88 页)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任意说阐释”。蒙塔古认为意义和真理理论是纯粹的数学工作,其目标是维持这一“任意性阐释”不受到任何跟人有关的事物的影响,尤其是与人类心理和理解有关的问题^他希望他的理论适用于宇宙中所有的存在物,不受任何特殊种类的存在物强加的任何局限。

撇开人和人类理解,使话语与世界相吻合

客观主义传统认为,语义学就是对语言表达如何不受人类理解的干扰,直接吻合世界的研究。或许大卫•刘易斯对这一立场的陈述是最清楚的:

我的建议也不会符合这些人的期望,他们只要一分析意义,就立刻会求助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即意图、感官经验、心理观念或者是社会规则、规约、规律。我区分两个话题:第一个是对作为抽象语义系统的可能语言或语法的描述,其中符号与世界的某个方面相关联;第二是对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描述,其中的一个抽象语义系统就是一个人或一个人群所使用的那:个抽象语义系统。把这两个主题放在一起只会引起混淆。(刘易斯,1972, 第 170 页)

在这里刘易斯遵循蒙塔古的做法,试图对语言如何与世界相吻合,即“符号如何与世界的一些方面相关联”作出解释,这一解释要足够通用、足够任意,能够与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关于人们如何使用,如何理解语言的心理事实和社会事实。

意义理论基于真理理论

由于可能不依赖人类理解对客观真理作出阐释,于是便可能提出一个客观意义理论。在客观主义的真理阐释中,句子本身可能与世界相吻合或不相吻合。若相吻合,这个句子为真,若不吻合,这个句子则为假。这就直接引发了基于真理的、对意义的客观阐释。刘易斯也再次清楚地表明:“—个句子的意义就是决定句子真伪条件的那个东西。”(1972, 第 173 页)

通过莱考夫(1972)和刘易斯(1972)提出的方法,这已经被归纳为给像命令和承诺这样的施为句赋予意义。该方法使用的真理定义是“与世界吻合”,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以模型中的满足条件来定义的。同样地,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也是依据满足条件或“与世界吻合”来定义的。我们下面谈到“真”与“假”时,应该理解为我们是从满足条件来说的,我们也包括言语行为和陈述。

意义独立于使用

真理的客观阐释要求意义也是客观的。要想意义客观,它就必须排除所有主观成分,即特定语境、文化或理解方式所特有的一切事物。就像唐纳德 · 戴维森所说:“词语和句子可以脱离特定使用语境被赋予字面意思和真值条件。”(1978, 第 33 页)

意义是合成的——组块理论

根据客观主义神话,世界是由物质组成,这些物质具有明确界定的内在特性,不依赖于其体验者,这些物质在特定的时间点有固定的关系。客观主义神话的这些方面造就了意义的组块理论。如果世界是由确定的物质组成,我们就可以用语言给它们命名,如果这些物质有确定的内在属性,我们就可以用一元谓词来对应每一个特性;如果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有固定的关系(至少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瞬间),我们就可以用多元谓词对应每一种关系。

假设世界就是这样,我们也有这样的一种语言,我们可以使用这种语言的句法来构建与世界上任何情境直接对应的句子。整个句子的意义将是其真值条件,即句子与某种情境相吻合的条件。整个句子的意义完全取决于各个部分的意义以及各个部分之间如何吻合到一起。各个部分的意义将规定什么名称会挑选出什么物体,什么谓词会挑选什么样的属性和关系。

客观主义的各种意义理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组合性的,即它们都是而且也必定是组块理论。因为,对于客观主义来说,世界是由组块构成的,即可以界定的物体和清晰描绘的属性和关系。而且,每个句子一定包括所有必需的构建模块,连同句法。除此之外无需任何其他:更多的东西来提供句子的真值条件。他们排除掉的所谓“任何其他更多的东西”就是任何形式的人类理解。

客观主义允许没有人类理解的本体相对性

逻辑实证主义者(例如卡尔纳普 [Carnap])试图通过构建一个普遍适用的形式(逻辑)语言,来执行一个客观主义方案。这种形式语言包括上述所有组块属性以及我们已经探讨过的所有其他特征。理查德•蒙塔古(1974)声称已经提出了一个“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能把自然语言映射到这样一个普遍适用的形式语言。

奎因(Quine)反对这样的普遍主义观点,他指出每种语言都有其固有的本体论,什么是物体、属性或关系因语言不同而不同。这一观点就是“本体相对性”主旨。

在客观主义方案内坚持本体相对性而不求助于人类的理解和文化差异是可能的。这种相对主义的立场不相信有什么可能来构建一个能够充分翻译所有自然语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语言。相反,相对主义声称每一种自然语言都以不同的方式划分世界,总是挑选出确实存在的物体、确实存在的各种属性和关系。但是,不同的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内在本体,一般來说,不能保证任何两种语言都可用共同标准来测量。

因此,客观主义意义理论的相对性版本认为,意义和真值条件是客观规定的,但不是普遍性的,而只能是相对于特定的语言。这种相对性的客观主义仍然坚持客观主义神话,声称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存在有内在属性的物体。但是,根据相对客观主义,在一种语言中可表达的真理不一定可以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因为每种语言都可能用不同的方式划分世界。但是,无论语言选择什么样的实体,它都是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这种解释中,真理和意义仍然是客观的(尽管是相对于特定语言),人类理解仍然被认为与意义和真理无关而被排除在外。

语言表达是客体:客观语言学的前提

按照客观主义神话,物体具有自身内在的属性,物体之间有不依赖于任何体验者的理解而存在的关系。写下来的单词和句子很容易被看作物体。从古至今,这一直是客观语言学的前提:语言表达有其自身内在的属性,相互之间存在固定关系,不依赖于谁是说话人或谁来理解。作为物体,它们包含组成部分,即构建模块:单词由词根、前缀、后缀、中缀组成;句子由单词和短语组成;语篇由句子组成。在一种语言中,各个部分依赖组块结构和它们内在的属性,彼此处于不同的关系中。传统上,对组块结构、各个部分内在属性以及及其彼此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是语法

客观语言学认为自己搓唯一科学的语言学研究。客体本身必须能不依赖语境和人们的理解方式而被分析。就像在客观主义哲学中一样。语言学中既有经验主义传统,义有理性主义传统。经验主义传统是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哈利斯(Harris)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为代表的现代美国结构主义,他们把文本作为科学研究的唯一对象,理性主义传统是以雅各布森(Jakobson)这样的欧洲结构主义者和萨丕尔(Sapir)、沃尔夫(Whorf)、乔姆斯基(Chomsky)这样的美国学者为代表,认为语言具有心理现实,语言表达就是心理真实的物体。

语法独立于意义和理解

我们刚刚已经看到客观主义神话是如何引发这样一种语言观的,即语言表达是具有内在属性、组块结构和相互间固定关系的物体。根据客观主义神话,存在的语言物体以及它们的组块结构、属性和相互关系都是独立于人的理解方式的。顺着语言表达是物体这一观点,可以得出语法是可以独立于意义和人的理解来研究的。

这种传统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他坚定认为语法是纯粹的形式问题,与意义和人类的理解无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依据乔姆斯基的定义,语言中涉及人类理解的任何方面,都是语法研究之外的事。乔姆斯基使用术语“语言能力”来与“语言运用(语言行为)”形成对照,试图把语言的某些方面界定为他认为的科学语言学的唯一合法的研究对象,即我们所称的理性主义模式的客观语言学,它只包括纯粹的形式问题,排除所有人类理解和语言使用问题。尽管乔姆斯基把语言学看作心理学的分支,但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独立的分支,一个绝不依赖于人们真正理解语言的方式的分支。

客观主义交流理论:一个管道隐喻的版本

在客观主义语言学和心理学中,意义和语言表达都是独立存在的物体。这样的观点引发了一种非常贴合管道隐喻的交流理论。

  • 意义是物体。
  • 语言表达是物体。
  • 语言表达有自身的意义。
  • 在交流中,说话人通过与意义关联的语言表达把固定的意义传达给听话人。

在这种解释中,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是可能的,交流失败都是主观错误的问题:既然意义客观地存在于词语甩,交流失败要么是因为你没有使用正确的词语来表达你的意思,要么是因为你被误解了。

理解的客观阐释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已经解释了客观主义者所说的理解一个句子的字面客观意义——即理解一个句子客观真伪的条件一是什么意思。然而,客观主义者承认,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个人可能把一个句子理解为字面意思之外的其他意思。这种其他意思通常被称作“说话人的意思”或“表达者的意思”。通常,客观主义认为任何对理解的充分解释都将不得不解释上述情况。(参见格莱斯 [Grice], 1957)

例如,在一个明显带讽刺的语境中说:“他是个真正的天才。”根据客观主义的解释,“他是个真正的天才”有客观的意义,即他很有智慧,但这句话以讽剌的口吻说出来,说话人意图传达的是相反的意思,即他完全是个白痴。在这里,说话人的意思与句子的客观意义相反。

在适当的讽刺语境中,说话人意思的这种解释可以表示如下:

  • (A) 说一个句子 S(S = “他是个真正的天才”),这个句子有客观的意义 M(M.=他很有智慧),说话人想给听话人表达客观的意义他是个真正的白痴)。 对于某个人的意义在客观主义框架中就是这样被解释的。在特定的语境中,句子(A)客观上可以为真或为假。如果(A)为真,而且听话人听出了说话人的意图,那么无论对于说话人还是听话人来说,句子 S (“它是真正的天才”)的意思都是“他是个真正的白痴”。

言语行为理论家首创的这种技巧已经被改编到客观主义传统里,作为从句子的客观意义,或者说,客观真伪条件中提取对某个人而言的意义的一个方法。这一技巧涉及用两种客观意义——M 和 M’,连同也有客观意义的句子(A),来对说话人意义和听话人意义作出解释,也就是说,对某人而言的意义。当然,这涉及要认出说话人的意图是客观真实的,这一点有些客观主义者可能会否认。

我们在这给出的是一个讽刺的例子,M 和 M' 意思相反,也就是 说,真值条件相反。说字面意思的话就是 M = M' 客观主义方案将此视为通用技巧,来解释对某人而言的意义的所有情况,特别是一个人说一件事却意味着别的什么的这些情况,如夸张、轻描淡写、暗示、反讽,以及所有的比喻语言,尤其是隐喻。执行这一方案将涉及制定一个能够回答下列问题的总的原则:

  • 假定有句子 S, 其字面客观意义 M,假定有相关的语境知识,是 什么特殊原则使我们预测这一语境中说话人的意思 M' ?

这尤其适用于隐喻的情况。例如,“这个理论是由廉价的灰泥构成的”这个句子,在客观主义者的阐释中,有一个字面的客观意义,即“这个理论是由廉价的灰泥构成的”,但这个字面客观意义为假。之所以为假是因为理论不是可以由灰泥构成的事物。然而,“这个理论是由廉价的灰泥构成的”可以显示说话人的意思(M'), 即这个理论很弱,这层意思可能为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面临的问题是提出一个普遍的阐释原则,通过这个原则听话人可以从句子 S(“这个理论是由廉价的灰泥构成的”)出发,经由客观意义 M (这个理论是由不贵的砂浆构成的)来理解说话人意图表达的意义 M'(这个理论很弱)。客观主义者将所有的隐喻都视为间接意义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M 不等于 M'。所有包含隐喻的句子都有客观含义,在典型的情况下,这些客观含义或明显为假(例如,“这个理论是由廉价的灰泥构成的”),或明显为真(例如,“墨索里尼是一个动物”)。认为一个句子(例如,“这个理论是由廉价的灰泥构成的”)是隐喻,通常涉及间接地理解为这个句子传达普一个客观的含义 M'(这个理论很弱),它不同于字面的客观意义 M(即这个理论是由不贵的砂浆构成的)。

因此,客观主义者对理解的阐释总是以其对客观真理的阐释为基础的。它包含两种理解:即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直接理解是依据句子客观为真的条件,对句子客观字面意义的理解。间接理解涉及理解说话人什么时候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一个间接的意义,这个时候说话人表达的意义可以依据客观真值条件来直接理解

客观主义的隐喻解释有四个必然的结果:

  • 根据定义,不可能有隐喻概念和隐喻意义。意义是客观的,意义规定客观真理的条件。根据其定义,意义就是刻画世界是什么或可能是什么的方式。客观真值条件压根儿就不提供一种从一事物看待另一事物的方法。因此,客观意义不可能是隐喻性的。
  • 既然隐喻不是意义的问题,那么它只能是语言的问题了。从 客观主义观来看,隐喻最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谈论某一客观意义 M 的间接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字面上用来探讨某个其他客观意义 M 的语言,而通常这一客观意义 M 明显为假。
  • 还是根据定义,不会有字面(常规)隐喻这回事。当 M = M' 时,即说话人的意义就是客观意义时,一个句子就是用作其字面意思。只有在 M ≠ M'时,才会出现隐喻。因此,根据客观主义定义,字面隐喻在用词上自相矛盾,字面语言不可能是隐喻的。
  • 只有通过使我们看到客观相似性,即客观意义 M 和 M' 之间 的相似性,隐喻才对理解有所帮助。这些相似性一定是建立在物体的共有内在属性,即物体本身真正具有的属性的基础之上。

因此,客观主义对意义的阐释与我们在这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完 全不同。这种客观主义的意义观和隐喻观从古希腊时就有了。它符合“管道”隐喻(即意义就在字里行间中),符合客观主义神话。

上次更新: 2/27/2023, 6:14:4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