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描述了隐喻界定的概念的系统性特征。我们通过若干不同的隐喻例子来了解这些概念(比如,“时间是金钱”,“时间是运动物体”等)。隐喻概念的建构必定是部分的,反映在语言的词汇中,包括有固定表达方式的同汇短语,例如“毫无根据的因为隐喻概念的建构具有系统性,例如在隐喻“理论是建筑”中,我们可用一个域(“建筑”)中的表达(建构、基础)来谈论另一个以隐喻界定的域(“理论”)中的相应概念在“理论”这个隐喻界定的域中,“基础”究竟是何意思,取决于隐喻概念“理论是建筑”是如何用来建构“理论”这个概念的。
“建筑”这一概念中被用来建构“理论”这一概念的部分是其基础和外壳。而其屋顶、内部房间、楼梯和玄关过道等没有用來建构“理论”这一概念的任何部分。因此在隐喻“理论是建筑”中有被使用的部分(基础、外壳),也有未被使用的部分(房间、楼梯等)。像“基础”、“构建”一类的表达式是这样的隐喻概念中被使用部分的例子,它们已成为我们平时描述“理论”的常用语言的一部分。
但有没有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反映出了 “理论是建筑”这一隐喻中 未使用的部分呢?请看下面四个例子:
- 他的理论中有成千上万的小房间和蜿蜒曲折的长长走廊 His theory has thousands of little rooms and long, winding corridors.
- 他的理论就像伪功能简化的包豪斯建筑 His theories are Bauhaus in their pseudofunctional sim" plicity.
- 他偏好布满滴水兽的大型哥特式理论 He prefers massive Gothic theories covered with gargoyles.
- 复杂理论通常会存在管道问题 Complex theories usually have problems with the plumbing.
这些句子不在常用字面语言范围之内,通常它们被称为“比喻式的” 或“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因此普通字面表达如“他构建了一个理论”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他的理论布满滴水兽”,都是同一个总隐喻(理论即建筑)的实例。
这里我们能够区分想象力(或非字面)隐喻的三种次类:
隐喻被使用部分的扩展,如“这些事实是我建构理论的砖石 和灰浆”。这里提到了建筑外壳,但在“理论是建筑”的隐喻中,对于材料的应用不再提及。
字面隐喻中未使用部分的实例,如“他的理论有成千上万的 小房间和蜿蜒曲折的长长走廊”。
新奇隐喻的实例,即一个隐喻不是用来建构我们平常概念系统的部分而是思考某事物的新方式,如“经典理论犹如生育了很多孩子的家长,而这些孩子之间总是打架不断”。在建构我们日常概念系统的隐喻概念里,这三种次类都不在这些隐喻的已使用部分之内。
我们注意到我们所给出的用以刻画一般隐喻概念特征的所有语言 表达均是比喻性的。诸如这样的例子:“时间是金钱”,“时间是运动物体”,“控制为上”,“想法是食物”以及“理论是建筑”等。它们都非字面意义,因为它们都只有部分被用来建构我们的常规概念。既然必然包含了未用于常规概念的部分,那么它们就超越了字面意思的范围。
目前为止我们所探讨的隐喻表达(如,时机会到的,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论;攻击一个观点)都是在隐喻概念的完整体系里的应用。这些概念我们在日常生活、思考中经常应用。这些词句,跟语言中所有其他词汇和词组一样,也是约定俗成的。除了这种成为隐喻体系组成部分的情况外,还有些特异的隐喻表达,它们是孤立的,在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考中并未系统使用。这些表达为人熟知,像山脚,一棵卷心菜,桌腿等。这些表达式是隐喻概念的孤立实例,被使用的部分只局限于一个实例(或者两个、三个)。因此“山脚”是“一座山就是一个人”这个隐喻中,唯一被使用的部分。在常规话语中,我们一般不说一座山的头、肩或躯干,尽管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会用这些未被使用的部分来建构新奇的隐喩表达。但事实上,在“一座山是一个人”的隐喻中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登山者会说山肩(指接近山顶的山脊),也会说征服、搏斗甚至被一座山杀死。在卡通里山往往是会动的,它们的山顶自然就成了头部。关键在于有些隐喻,例如“一座山就是一个人”,在我们的文化与语言中过于边缘。它们被使用的部分可能仅仅构成了语言中一个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方式,由于这种隐喻概念使用太少,它们通常不会与其他隐喻概念产生系统的交互联系。就我们的目的来说,这样的隐喻就显得相对不怎么有趣了,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它们能扩展到其未被使用的部分,来创建新奇的隐喻表达,制造笑话等。正是我们这种能将不常用部分也利用起来的扩展能力,说明了这些隐喻不管多么边缘,却依然存在。
像“山脚”这样的例子就是特异的、不系统的、孤立的。它们不与其他隐喻相互作用,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也不发挥有趣的作用,因此它们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它们存在的唯一迹象在于它们能延伸到亚文化中,以及它们的未使用部分(相对不怎么有趣的)是新奇隐喻的基础。如果有什么隐喻被称为“死隐喻”,那么就是这些隐喻了。在特定的边缘性隐喻中如“一座山是一个人”,还能被理解,这样它们才稍稍显出一点生命迹象。
将这些孤立的、不系统的情况和我们讨论的系统隐喻表达区別开来是十分重要的。表达如“浪费时间”、“攻击立场”、“分道扬镳”等都反映了系统的隐喻概念。这些成体系的隐喻概念构建了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从最根本上来讲,它们是“活隐喻”(alive):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些隐喻在英语词汇中已约定俗成固定下来,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