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看到,我们许多的经验和活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隐喻的,我们的许多概念系统是由隐喻构建的。既然我们是依据概念系统的范畴以及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自然经验来看待相似性的,那么很自然我们所感知到的许多相似性都是作为我们概念系统一部分的常规隐喻的结果。我们已经在方位隐喻中看到了这一点。例如,“多为上”、“快乐为上”中的方向就归纳了一种我们在“多”与“快乐”之间感受到的相似性,而这一相似性却不存在于“少”与“快乐”之间。

本体隐喻也可能产生相似性。例如,从隐喻的角度,我们把时间和劳动看成一样的物质,使得我们把两者都看作与物质资源相似,因而,它们之间有了相似性。因此,“时间是物质”和“劳动是物质”两个隐喻使得我们认为在我们文化中时间和劳动有相似性,因为它们都可以被量化,可以被赋予单位值,都为某一目的服务,都可以被渐渐地耗光。由于隐喻在界定我们文化中各个真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间与劳动之间的相似性就都是基于隐喻,同时对于我们文化而言都是真实的。

我们概念系统中的结构隐喻也能归纳相似性。因而,“思想就是食物”的隐喻建立了“思想”与“食物”之间的相似性,两者都可以被消化、吸收、重温、给你提供养分,而脱离了隐喻这些相似性就不存在。吞咽食物不含有隐喻,但吞咽思想只有借助隐喻才能出现。事实上,“思想是食物”的隐喻基于更基本的隐喻,比如,它部分基于“管道”隐喻,根据这种隐喻,“思想就是物体”,而且我们可以从我们身外获得这些隐喻。同时也假设出“头脑就是容器”隐喻,建立起头脑与身体之间的相似性(两者都是容器)。和“管道”隐喻一起我们得到了一个复杂的隐喻,在这个隐喻中,“思想是进人到头脑的物体”,就像食物是进到身体中的物体一样。这就隐喻性地创造出思想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思想就是食物”就是部分基于这种相似性。正如我们所知,这种相似性就是“管道”隐喻和“头脑就是容器”隐喩的结果。

最后,我们也可以在新的隐喻中看到相似性的产生。例如,在“问题是化学溶液中的沉淀物”这一隐喻是基于“问题是物体”这一常规隐喻之上的。此外,“化学”隐喻把“问题是固态的物体”,被认为是化学溶液中的沉淀物。我们通常所经历的问题和化学溶液中的沉淀物形成这样的相似性:它们都有可感知的形式,都可以被辨认、分析,可以对其有所为。这些相似性是由“化学”隐喻的一部分“问题是固态的物体”促成的。而且,当沉淀物被溶解时,它似乎也就消失了,因为没有了可感知的形式,不能被辨认、分析,不能对其有所为。然而,它可以再次沉淀,即重新形成固态的形式,就像问题可能再次产生一样。我们把问题与沉淀物之间的相似性看作是“化学”隐喻剩余部分的结果。

从“爱情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品”屮可以看出,新隐喻可以创造出更微妙的相似性。这一隐喻突显了爱情的某些方面,淡化一些方面、隐藏另一些方面。尤其是淡化了与“爱情是物理力量”隐喻相吻合的一些经验。这里“淡化”是指它与那些可以被合理地描绘成“我们之间互相吸引”、“我们感到爱的火花”等爱的体验一致,但并不聚焦于这种体验。而目。,它隐藏了与“恋爱是战争”隐喻相吻合的经验,因为两种隐喻不可能一直重叠。“爱情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品”隐喻的协同与合作方面与“她是我最近的战利品”、“他输给她了”、“她征服了我”等描绘的这些进攻性的、以统治为导向的爱的体验不一致。

通过这种方法,“爱情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品”的隐喻撇开了我们的一些体验,挑选出另一些来关注,好像这是我们爱的唯一经验。这样做时,促使所突显的爱的经验和真实的或是想象的合作艺术经验之间建立起一系列的相似性。这些归纳出来的相似性我们已在蕴含的单子中列出(如“爱是作品”,“爱是一种审美经验”等)。

在所有突显的爱的经验范围内,每种经验与所列出的相似性中的—种相吻合,或许没有一种与所有的相似性相吻合。例如,一段令人沮丧的事件与“爱情会带来挫折”相吻合,但也可能与“爱是一种审美体验”或“爱因其自身而具备价值”不吻合,每种蕴涵都说明了某些类型的爱的体验为一方面、某些类型的共同加工的艺术品的经验为另一方面的二者之间的一种相似性。没有哪一种蕴涵是在陈述所有被突显的爱情体验与创造共同加工艺术品体验之间的全面相似性,只有整个隐喻加上它的整个蕴涵系统才表明这二者之间的此种相似性。

此外,还有一种相似性,它是由超越了两种经验范围之间的相似性隐喻引发的,这种额外的相似性就是结构相似性。它所关涉的是我们理解各个被突显的经验如何连贯地吻合到一起的方式。而这种连贯性是由我们所知的共同加工艺术品的知识结构提供的,开反映在这些蕴涵吻合到一起的方式之中(例如,一些是工作的蕴涵,一些是艺术的蕴涵,一些是协作的蕴涵等)。只有这种连贯结构使我们能够了解突显的经验之间的相关性是什么以及蕴涵如何关联。因此,通过隐喻,突显的恋爱经验范围与协同制作艺术作品的经验范围被视为在结构上是相似的。

正是两种经验范围间的这种结构相似让你找到了突显的爱情经验范围内的一致性。相应地,正是借助于隐喻,经验的突显范围被挑选出来而视为连贯。没有了隐喻,对于你来说这种经验范围就不会作为可识别的连贯经验集合而存在。把“爱”概念化为“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品”,就使这些经验范围成为一个连贯整体吻合到一起而得以聚焦。

此外,隐喻通过赋予一个经验范围以连贯结构来创造出新的相似性。例如,脱开隐喻,我们可能看出受挫的爱情经历类似于和某人一起创作一件艺术品的沮丧经历,因为都会使人受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令人沮丧的恋爱经验也类似于任何使人沮丧的经历。而隐喻使人们把受挫的恋爱经历中的挫折理解为协同制作艺术品中受到的挫折,这其间的相似性就是关于隐喻的相似性。

因此,受挫的恋爱经历和艺术经历之间精确的相似性只有从艺术经验角度理解恋爱经验时才能感觉到。依据协同制作艺术作品中的方方面面来理解恋爱经历,按照我们的定义,就是依据隐喻概念“爱情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品”来理解恋爱经验。

隐喻创造相似性的方式可以总结如下:

  1. 常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通常是基于我们在经验中觉察到的相互关系。例如,在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工业文化中,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劳动”之间相互关联。我们把“时间”和“劳动力”从隐喻的角度看作“资源' 并由此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这种关联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重要的是要记住,关联性不是相似性。基于我们经验中关联性的那些隐喻依据我们所感知的相似性来定义概念。

  2. 结构变化的常规隐喻(比如,“思想是食物”)可能是基于由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引出的相似。例如,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思想是食物”基于“思想是物体”(本体隐喻)和“头脑是容器”(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思想与食物之间的结构性相似性是由这一隐喻引发的,它也导致许多隐喻相似性的产生(思想和食物都可以被吞咽、消化、狼吞虎咽地吃光,能提供营养)。

  3. 新隐喻主要是结构隐喻,它们可以像结构性的常规隐喻那样创造相似性。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基于来自于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的相似性。如我们所看到的,“问题是化学溶液中的沉淀物”是以物理隐喻“问题是固态的物体”为基础的。这一隐喻在“问题”和“溶液”之间建立起了相似性,因为两者都可以被识别、分析,都可以对其有所为。“问题是沉淀物”这一隐喻创造了新的相似性,即问题似乎会消失不见(溶解于溶液中),过后还会再出现(沉淀出来)。

  4. 新隐喻凭借其蕴涵通过突显、淡化、隐藏来选择出一个经验范围。然后,隐喻勾勒出整个突显的经验范围与其他经验范围之间的相似特征。例如,“爱是共同加工的艺术品”挑选出了“爱”的某个经验范围,界定了整个突显的经验范围与协同制作艺术品经验范围的结构相似性。恋爱与艺术经验之间可能存在独立于此隐喻的一些孤立相似性。但这个隐喻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该隐喻所引发的全面结构相似性来找到这些孤立相似性之间的连贯。

  5. 相似性可以是与隐喻有关的相似性。正如前面所见,“爱情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品”这一隐喻界定出一种独特的相似类型。例如,使人沮丧的恋爱经验可以被理解成与受挫的艺术经验相似,不仅因为同样是受挫,而且是协同制作艺术品时的那种特有挫折。

隐喻创造相似性的观点与仍然被广泛接受的经典隐喻理论,即对比论相左。对比论认为:

  • (1) 隐喻是语言问题,不是思想和行为问题。没有隐喻思想和行为这么一回事。
  • (2) “A 是 B”形式的隐喻是一种语言表达,意思与对应的语言形式“A 像 B,在 X,Y,Z... 方面”。“X,Y,Z...”这些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孤立的相似性”。
  • (3) 由此得出,隐喻只能描述存在的相似,不能创造相似。

虽然我们已提出证据反驳对比论的大部分观点,但是我们还是接受其根本的见解,即隐喻可以以孤立的相似性为基础。我们与对比论在以下方面肩所不同:

  • (1) 隐喻首先是思想和行为问题,语言问題仅是派生问題。
  • (2) a. 隐喻可以以相似性为基础,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相似性是基于不以栢似性为基础的常规隐喻。鉴于常规隐喻部分界定了我们所发现的真实,那么基于常规隐喻的相似性在我们文化中就是真实的。
  • (3) b. 虽然隐喻可以部分基于孤立的相似性,但是如上所述,我们认为这些重要的相似性都是由隐喻创造的。
  • (4)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借助于一种经验来部分地理解另一种经验。这其中可能会涉及已有的、孤立的相似性,创造新相似性,等等。

必须记住:对比论通常与客观论哲学密切相关。客观论哲学认为所有的相似性都是客观的,即相似性是实体事物固有的。相反,我们认为,唯一与隐喻相关的相似性是人们的经验相似性。客观相似性与经验相似性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将在第二十七章中详细讨论。简单地说,客观主义认为,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任何体验者的特征。如果客体共有这些属性,那它们就是客观相似的。对于客观主义者来说,“隐喻创造相似性”是毫无道理的。因为这需要隐喻改变外部世界的本质,以便产生事先不存在的客观相似性。

我们同意客观主义者的一个主要观点:世间事物在约束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发挥了作用。但只有通过我们体验这些事物时它们才能发挥作用。我们的经验将 (1)因文化不同而不同,(2)可能依赖于我们根据其他经验对一种经验的理解,即我们的经验可能在本质上是隐喻的。这样的经验确定/概念系统的范畴。

我们认为固有特性和相似性都存在,而且只有与一个概念系统相关时才能体验到。因此,与隐喻相关的唯一相似性是经验相似性,而不是客观相似性。

我们总的立场是:概念隐喻基于我们经验中的相互关联。这些经验关联有两类:经验同现经验相似。经验同现的一个例子是“更多为上”的隐喻。“更多为上”的隐喻基于两种经验的同现,一是增加物质的量,二是看到物质水平上升。这里根本没有经验相似性。经验相似性的一个例子是“生活就是赌博”。在这里一个人对待生活的行为就像赌博,这些行为的结果可能是羸,可能是输。这里隐喻似乎基于经验相似性。当这一隐喻得到扩展,我们就可以体会到生活与赌傅之间的相似性。

上次更新: 2/27/2023, 6:14:45 PM